除了课内学习外,国际学校学生还需要兼顾社会实践和兴趣培养等活动。
国际学校有钱就能上、就读国际学校很轻松,成绩不好的学生才选择国际学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考虑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关于国际学校的各种传闻也引发关注。记者采访了国际学校管理者以及在读生,从国际学校的入学门槛、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方面,回应社会对国际学校的主要“误解”。
误解1
在国际学校就读很轻松
张钧喆(人大附中ICC(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entre)高三学生):我学的是IB课程,我们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很忙,累到崩溃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因为此前没有接触过,对我而言还是很大的挑战。客观来讲,IB课程不允许学生轻松。但是,这也要看不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除了课业压力外,我还需要花时间在社会实践、兴趣培养上,这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余瑶(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 国际学校只是看起来很轻松,大量的汗水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课程和多元舞台,这要求孩子每天要非常有效地管理时间,顺应国际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综合实力,如学习思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谈判能力、法治思维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际学校毕业生。反过来讲,如果学生缺乏自主规划管理的意识,很难在国际学校获得成功。
因此,家长要主动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一方面,学着适当放手,及时给予鼓励,允许孩子犯错;另一方面,多给孩子机会,让他走上社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主人翁的意识。这些经历都能帮助孩子获得成长,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操心。
误解2
国际学校只要有钱就能上
徐向东(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校长):事实并非如此,好的国际学校在招生时有筛选,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国际班为例,我们要考察基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同时,要关注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观是否一致,否则学生入学后就是“打架”,家校矛盾难以避免。
余瑶:希望家长能够在充分了解孩子兴趣特长、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从国际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了解国际学校的全貌,帮助孩子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学校。
同时,国际学校入学是有一定门槛的。以北京王府学校为例,入学前,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面试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平、家教等,同时,关注家长的理念是否与学校“培养国际公民”的理念相匹配,这是一种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