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目前工程整体进度已超过80%,主体结构全部完工,内外装饰、市政管网、园林绿化等工作已全面铺开。”近日,中建三局雄安新区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行政总监刘晓霖对《经济日报》记者透露。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被称为雄安“第一标”,2017年11月22日,由中建三局、中海地产、中建设计、中建基金组成的联合体以联合投资人的身份中标。总建筑面积10.02万平方米、占地24.24公顷,建成后将承担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是雄安新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是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理念的率先呈现,将成为新区建设推进新技术、新理念的‘样板’。”刘晓霖说,项目在国内民用房屋建筑中首次大规模集中运用新技术的项目,多达30余项,包括智能平台运用、大量采用钢结构形式、数字化焊接、流水线施工等。
在大规模使用新技术外,项目还采用前沿设计理念,所有建筑都采用“搭积木”式装配式建造方式,提高了建筑品质和速度,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还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雨水收集,污水自主净化;无需空调,而是向地下打入120米深、直径15厘米的1510口井,实现与深层土壤热量交换,满足供热、制冷。
新技术、新设计理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建筑速度,项目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以小时计算工程进度。中建三局项目副总经理董志国介绍,项目全程处于冬季施工并跨越春节假期,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组织了4000多人24小时施工,1000小时实现7栋钢结构单体封顶,比同体量工程施工速度快2至3倍;7天完成12万立方米土方开挖;20天完成5万米焊缝焊接作业;25天完成12200吨钢构件安装,相当于2个埃菲尔铁塔用钢量。
作为雄安第一标,不仅要求施工速度快,还要确保品质。“高速度高品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项目技术总监叶建表示介绍,项目 8 栋单体全部为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不仅生产效率高、品质好,而且使信息化管控成为可能。先运输哪块构件,吊装哪个部位,工人施工的点位怎么调度等环节都预先在信息系统中“兵棋推演、排兵布阵”, 防止现场“打乱仗”。
同时,为确保质量,项目装配式构件实现全程可追溯,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形成了一个数据流和信息流,各个环节相互匹配。叶建介绍,每个构件里都“埋”有芯片或张贴二维码,包含生产时间、 生产地点、检测人员、物流人员、安装工人、安装位置等信息。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构件的“前世今生”,相当于建筑有了“身份证”。此外,项目还实行取样验收“举牌制度”,构件每一次进场和验收,取样人、验收人、见证人都要举着写有相关信息的牌子一起合影,留取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影像纪录。
除了质量要过硬,安全更要万无一失。为防控安全风险,项目从设计、采购、施工各个环节提前识别预判危险源,采取有效预控措施,保障施工安全。“人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叶建说,项目在国内建筑业首次引进“安全生产情绪识别系统”,工人站在摄像头前,系统会记录其面部肌肉的微小振幅和频率,计算分析其潜在情绪,对超过限值的工人,项目将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培训、心理辅导工作。此外,项目还使用无人机在空中“巡逻”,摄像头在工地“站岗”,全景监控系统让工地一切尽收眼底……信息化已经融入项目安全管理的每一部分。
“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缩影,未来雄安新区内还将探索智能城市运营新模式,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将为我国民用建筑提供示范和先例。”刘晓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