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明确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等系列重要文件的通过,以及全国两会上涉及军民融合的一系列重要提案、立法的推动,吹响了不断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的奋斗号角。就此,我们采访了军队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姜鲁鸣教授。
军队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
首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军民融合
姜鲁鸣教授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的先行者和国防经济研究的领军人物,曾就军民融合发展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作为新任委员,他今年上会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通过党的十九大,我们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七大强国战略之一。所以,怎么样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姜委员说,“这次我参与的联名提案之一,涉及的就是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训议题。”
在姜委员看来,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急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为从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看,实施这个国家战略非常重要。用习主席的话来说,它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尤其在国家由大向强过程中,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军民融合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它能够更好地统筹我们的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很好地解决这种资源配置的‘大炮和黄油’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和战斗力的双向提升。”姜委员告诉我们。
同时,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对此,姜委员说:“靠什么来建设?根本上还是要走军民深度融合的路。因为现代军事力量的建设、战斗力的生成,以及战争的对抗,本质上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支撑的,这种大体系对抗,它必然要求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从立法建制层面打下关键基础
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会召开及系列重要文件的通过,从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为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标志国家自此将会以明确的行动路径加速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未来确实会进入一个密集的政策制度推出期,”姜委员说,“2018年是处在我国军民融合政策制度发育期的最关键一年,未来一两年如何推进改革,关系到军民融合能否从初步走向深入。”
姜委员表示,为了打破军民融合面对的“改革坚冰”,相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等,从今年开始都需要全方位的推进,他说:“所以2018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既确定了那些重点的领域、行业、区域,同时也对破除政策制度的难点问题做出了一些部署。”特别是全会提出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综合性立法和重点领域立法进程,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法律框架,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更被普遍认为是重中之重。
对此,姜委员表示军民融合本质上必须经过一个依法推进的过程:“在立法上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的法治体系,法律、法规和一些具体配套的条例、规章,都要很好的去构建和设计,按照立、改、废、释这四个环节,把我们国家军民融合的法治环境建好,解决军民融合法治推进过程中的法律依据问题。”同时,姜委员认为必须综合推进包括监督、问责在内的一系列配套制度,把立法、执法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保障军民融合发展在一个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军民融合将呈现各领域全方位发展、重点领域加速推进态势
在3月新鲜出炉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中,人们看到了国家对于军民融合主要领域、行业、区域的基础规划与重点部署。对此,姜委员用一个“6+6”的格局予以解读。
“第一个6,就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六个体系,包括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姜委员接着说,“第二个6,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主要是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技术、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这六大产业。”
细心的人或许已经发现,在2018全国两会的新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许多来自这“6+6”相关领域或产业的代表人物,无论是军工、科研还是民企等等,都带来了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提案与建言。可以看到,国家已经开始重点聚焦上述六大领域和六种新兴产业,加速“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转移转化与融合发展,通过行业、领域、区域的试点示范,带动军民融合从初步向深入过渡的整体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