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良继续走高的同时,作为不良资产的另一面,不良资产处置行业迎来“退潮”期。
多名活跃于不良市场的专业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2017下半年以来,前期不少非理性市场参与者遇到处置回收不达预期难题,开始陆续退出市场,即不再参与新的资产包拍卖,不良资产包流拍走高,“太多资金涌入,供求关系变了” 。
不良资产论坛火爆场面不再
一个可以佐证的趋势是,两三年前不良资产相关会议和论坛火爆的场面不再。“我已经几乎一年没出去参加过会议。”一名山东地区曾活跃于论坛和会议的不良处置行业资深人士表示。
彼时,会议现场大量聚集了两类人:一是律师,二是互联网金融人士。所谓互联网平台,一种是偏向科技为债权评估和交易做服务,比如联通法院、工商、协会等提供大数据;另一种是募资平台,为购买不良资产进行优先级配资。
一名活跃于江浙沪地区的不良处置人士介绍称,2013-2014年涌入不良行业的投资人,经过两三年基本实现了较好的盈利,从而吸引了更多非专业投资人涌入,但在2017年跟进的投资人很可能铩羽而归。
“太多资金涌入,供求关系变了。”上述市场人士表示:“2014年左右,我们买银行的不良包,折扣在3-4折,到2017年,折扣升到5-6折,这样的成本对处置回收的压力就大了,特别是还有很多配资的钱。从2017年开始,就有一些热钱,一些不专业的投资人开始退出。”
一名上海地区不良资产处置专家同时透露,一家市场知名机构去年7月以大幅超出底价的价格买入一个不良资产包,由于彼时多笔债权还没有发起起诉,整个处置周期较长,目前来看,近一年的现金回流和利润压力较大。
曾经的不良处置从业者厉杭在2017年6月就公开发文称,2017年6月成交的浙江地区部分资产包,已出现成交价格超出抵押物市场价格的情况。彼时,江浙地区的配资杠杆在3-5倍,即购买对价1个亿的资产包,投资人仅需出资2000万-3000万,剩余资金由配资方提供。而此类配资业务的收费标准通常为年化12%以上,这还不含通道费及服务费。“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下,投资人不得不为自己的激进埋单。
根据多名资深从业人士反馈,正常情况下,不良处置行业年化15%-20%收益已是一个不错的情况。一方面,不良处置本身不是标准化行业,存在一定信息不透明,需要为此支付溢价;但另一方面,市场供求平衡后,也很难有更高的暴利空间。
不良资产包流拍走高
不理性的买家“潮退”后,资产包交易受到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前述山东地区不良处置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山东省一个季度的出包量几乎赶上2017年全年,但流拍率也较高。
“我和银行人士交流,他们也感到今年的拍卖价格没有过去两年那么高了。因为参与竞拍的机构和资金减少了,银行的议价能力在下降。” 上述上海地区不良业处置专家表示。
上述活跃于江浙沪地区的不良处置人士也表示“过去三年银行的胃口被吊高了,不良资产包价格比较高,市场需要一个再平衡过程”。其同时判断,今年买卖双方大概率还将处于磨合中,普遍意义上的新平衡可能会出现在2019年。
值得注意的是,违约债券也为不良资产行业带来了新市场。此前对于债券违约如何处置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制度层面已有所动作。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近期已下发《关于开展债券匿名拍卖业务的通知》(中汇交发[2018]192号文),支持违约债券、受违约影响的债券、资产支持证券次级档等低流动性债券进行买卖双方匿名的拍卖。
一位国有大行交易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债券违约增多的背景下,该文件有利于违约债券交易,提高债券流动性。
在其看来,目前机构不愿意在公开市场买卖风险债券,第一,是机构不愿意暴露自己;第二,特别是大型机构有所顾虑:考虑到市场会怀疑自己卖出的债券是否有问题(不管实际上是否有问题),以及市场猜测大机构提前知道不利消息所以卖出导致市场恐慌。
此前,已有一些私募机构专收“垃圾债”,通过投资这类资产的产品对外打“收益率”榜单。一名上海地区不良业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违约公司债的投资机会也在研究中,但由于不是所在机构的投资强项,因此还没有具体计划。(杨晓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