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媒体报道的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事件引起大众关注,目前,博物馆门前贴着闭馆公告。“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学校要有博物馆。”但在许多重大师生眼里,这个博物馆的建设似乎有些“太低调”。
10月14日,一篇微信文章《重庆大学博物馆“赝品”风波追踪:博物馆接受捐赠,要慎之又慎》,把重庆大学和刚开馆一周的博物馆一起推上风口浪尖。
10月28日,南都记者现场走访发现,博物馆门前的花篮和红毯已撤去,横幅和招牌则仍然保留。门口贴着闭馆公告,“本馆接到上级通知,进行核查。期间,博物馆暂时闭馆。”
10月28日,博物馆门口贴着闭馆公告。
南都记者询问门口值守的保安何时恢复开馆,对方表示,“现在就等学校的核查结果,等到结果出来,学生就可以来参观。”
10月15日,重庆大学通报称,目前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将对前述文章反映的问题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据南都此前报道,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事发后均已介入调查此事。
另据央视此前报道,10月16日,重庆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严小红表示,目前重庆文物局尚未收到重庆大学博物馆的设立备案申请,也没有收到举办展览的备案申请。
10月28日上午,重庆大学博物馆门前的花篮和红毯已经撤去。
“我们不知情,也没发挥作用”
“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学校要有博物馆。”
10月7日,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向当地媒体介绍,重庆大学博物馆经过场馆建设、文物布展筹备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在学校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之际与师生们见面。
但在许多重大师生眼里,这个博物馆的建设似乎有些“太低调”。
10月25日,重庆大学一位涉及博物馆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向南都记者透露,博物馆整个建设过程中,并未在相关专业的师生中征询意见和建议,大部分建筑、艺术、文化遗产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并不知情。“我和我的同事都不知道这个事情,看起来似乎完全是一个吴应骑教授家族主导的活动。”
这位老师介绍,此前他并不知道博物馆开馆,反而是校外朋友转发了那篇热文后才知晓,“看到文章里那些照片,我都气乐了。”
他认为,依托于巴渝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和重庆大学的校友资源,本可以搞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博物馆。“现在外界认为重庆大学没有专业的老师,工科类学校不适合博物馆,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这次事件应该说主要是由于博物馆的策划、文物的征集和鉴定等程序缺乏专业人士和公众参与和监督造成的。重庆大学乃至当地相关专业人士为数不少,只是从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到场馆建造直至开馆,我们不知情,也没发挥作用。”
10月27日,一位今年6月刚毕业、此前曾在博物馆坐落的虎溪校区艺术学院学习4年的重庆大学毕业生告诉南都记者,其从未听说校区里有一个将建成的博物馆,“同学间之前也没聊起过。”
“这个找真品的比赛,我可能要输了”
10月7日,重庆大学博物馆在虎溪校区开馆,同时举办了“大象有形——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展”,共展出佛造像、玉器、青铜器等400余件展品。在展馆的墙壁上,还有系统介绍青铜器历史、制玉工序、各种纹饰图案含义的文字说明和图表等。
微信文章的作者“江上”,有许多收藏圈朋友参加完开幕式以后议论纷纷——“东西不对”、“不是一件两件离谱,是太离谱了”。
第二天,“江上”决定前往参观,是参加了一位重庆收藏家开玩笑发起的比赛——去重大博物馆找真货。“我发现这整个馆都很奇怪,心想这个找真品比赛,我可能要输了。比如,最让我震惊的改装版秦始皇陵铜车马,比秦始皇的座驾还多了两匹马,我开玩笑说这是‘四缸前置+两缸后置’,动力相当强劲了。”
馆内展品。
“江上”发现他所见的展品说明皆用中英文注明年代和藏品名称,“与一般博物馆的说明方式一样,我没有在现场看到任何标识说明有展品是复制品。”
重庆大学博物馆门口参观路线导引图有“战国六乘马车”的说明。
10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考古专业的教师向南都记者表示,“从网上爆出的重庆大学博物馆藏品来看,很多明显一看就是赝品,如六匹马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体量超大的雁鱼灯等,总之光看照片就是假的,因为它违反常规啊。当时没有这样的造型或者体量,也没有这样的车马组合方式啊。”
“文物有特定社会背景、技术、礼制和审美,每件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时代局限的。”该教师认为断定文物真伪的基础是历史逻辑,比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就是四马,无论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出土品都没有发现六马,而四马是当时的礼制规范。
南都记者查阅相关公开资料发现,重庆大学博物馆的成立历时3年多,曾接受文物专家评估和可行性论证。
2016年1月14日,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曾发布《重庆大学举行筹建博物馆藏品评价暨文博研究院专家咨询会》一文,称2015年12月26至27日,重庆大学邀请国内14位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专家就重庆大学教授、收藏家吴应骑先生对重庆大学拟捐赠的藏品进行评估,并对筹建重庆大学博物馆和重庆大学文博研究院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文中称,“专家一致认为重庆大学以吴应骑教授所捐赠藏品建设重庆大学博物馆及文博研究院可行,并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10月18日,当时参会的一位专家向南都记者介绍了整个过程——“2015年12月26日傍晚,所有人去吴教授的工作室参观了他的收藏,看到一些青铜器和玉器。12月27日下午开了一两个小时的座谈会,聊一聊博物馆文化产业,不涉及文物鉴定的环节。”
该专家表示,自己并非考古与文物鉴定方向的专家,“我是被重庆大学邀约去谈一下怎么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
他回忆,重庆大学为14位教授安排了两天行程,当时正值冬天,天气很冷,两天比较赶。对于目前的赝品风波,他回应称,“我不是文物鉴定专业的,不方便评论。”
专家评议会后,重庆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不断推进。
重庆大学基建规划处的公开信息显示,虎溪校区博物馆展厅总投资605万,经过10个月的建设,于2018年10月19日通过验收,交付博物馆进入布展阶段工作。
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网信息显示,2019年2月25日,为顺利推进重庆大学博物馆捐赠藏品的移交工作,教育基金会秘书处牵头组织了博物馆捐赠藏品移交工作协调会。
当年2月26日,在捐赠方吴应骑教授及校内相关单位领导的现场见证下,完成了所有捐赠藏品的移交,移交藏品共计342件,其中青铜器22件,陶和瓷器161件,玉器159件。
捐了66件巴蜀古青铜器,“上网才知开馆消息”
除了重庆大学退休教授吴应骑捐赠的342件藏品,7年前广州市古玩行业商会会长向永强也曾向该校捐赠66件巴蜀古青铜器。
10月18日,向永强的秘书向南都记者表示,“重庆大学从捐赠到开馆都没有联系过我们,向先生也是通过网络才知道开馆的消息。”
捐赠现场。来源:广州古玩网
据广州古玩网消息,2012年5月24日,重庆大学校方工作人员来到广州,接受了广州市古玩行业商会会长向永强捐赠的66件巴蜀文化时期的青铜兵器。该负责人代表重庆大学表示感谢,“他承诺这批珍贵的青铜器会在重庆大学得到很好的安置。”
向永强当时透露,这批青铜兵器是海外回流物,最后落在澳门一个老收藏家手上,他辗转从这位老先生手中购得,又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重庆大学一位老师,交流之下决定让它们回归家乡。
《重庆大学报》教育基金秘书处发布的消息记录了整个捐赠过程。文章写道,2012年6月6日,“广州市古玩行业商会会长、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向永强先生向重庆大学捐赠文物仪式在主教506会议室举行,学校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捐赠仪式。”
学校领导在捐赠仪式现场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知识、文化的研究和创造基地,肩负着国家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使命,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还原古人生活的重要依据,向永强先生向重庆大学赠送的这批巴国古剑,为重庆大学提供了研究古巴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
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批巴国兵器共7个品种,包括枪矛21件、直戈2件、钺斧23件、小割刀2件、匕首5件、短剑12件、凿形器1件。
备受争议的捐赠者吴应骑和他的家族
据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官网信息,吴应骑系该院原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青年时就嗜收藏,精于鉴赏,喜爱书画和瓷器,专攻中国美术史。”其据称主要著述有《怎样鉴定当代中国画》、《怎样鉴定中国古代瓷器》、《怎样鉴定中国古画》、《在大师的巨构前——吴应骑美术论文集》等。
吴应骑。
公开资料显示,吴应骑和儿女名下公司众多,共同经营文化艺术生意。2016年,吴应骑参加一个公开活动时的身份是“重庆大学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院院长”。
多位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确认,这两个头衔目前属于吴应骑之子吴文厦。吴文厦名下有两家公司,现任重庆刘开渠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监事,也曾任职重庆国立美术研究院(普通合伙)。
2015年底重大举行的筹建博物馆藏品评价暨文博研究院专家咨询会,吴应骑的女儿米洁也是出席的14位专家之一,身份是“中国油画学会新闻部主任”。资料显示,她和父亲还曾一起涉足影视业。
米洁与刘德华合影。
2013年6月6日,在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公映之前,两人曾接受专访。文中写道:“鲜为人知的是,该片的台前幕后,有两个重庆人的身影,著名美术史专家、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吴应骑和他的女儿——著名策展人、评论家米洁。前者客串出演了该片,后者策划了出现在片中的主题雕塑——《新富春山居图》。
时年70岁的吴应骑透露,片中他的镜头并不多,但和刘德华也有对手戏,碰杯的镜头一共拍了8次。
采访结束时,他笑着表示:“拍电影真是辛苦啊!”
南都记者查询发现,这不是吴应骑第一次陷入风波,二十多年前他还曾陷入一起售卖假画风波。在来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之前,吴应骑曾是四川美术学院的行政人员,先后担任该校美术馆馆长与《当代美术家》杂志主编职务。
10月20日,吴应骑的前同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林木教授公开表示,1997年前后吴应骑的画廊售卖傅抱石假画,被买画者告发。他为此写了《假教授卖假画》一文,“在包括我在内几十个教授联名举报的情况下,吴应骑被免去主编职务,后来去了重庆大学”。
10月23日,南都记者向吴应骑的小女儿吴晓妮求证涉嫌售卖假画一事,她表示,“完全是胡说八道,一切以学校调查结果为准。”
多所高校曾先后陷入博物馆建设风波
南都记者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近年来还有一些高校文博机构陷入展品真伪风波。不独重庆大学一家,此前也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文博机构一开馆即受到争议。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的陶瓷艺术馆正式开馆,浙师大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收藏家李舒弟捐赠了180余件展品。
就在开馆后不久,收藏界知名博主梁晓新表示,展品“假到了惨不忍睹、令人发指的状况”。
浙师大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陶瓷艺术馆的主要功能是为参观者提供美学欣赏、艺术熏陶的场所。馆内展品不论真假,只有美丑。”同时,由于展品大多由该校美院退休教师无偿提供,校方表示,“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为这些藏品进行鉴定”。不过校方同时表示,今后会对有关细节进一步予以完善。
李舒弟侯在个人博客中也表明:“这个展示空间因本人而起,但不应是专为本人开的,除了自己的藏品外,十年的契约中会充实并征集不同展品,虽然目前以陶瓷器为主。”
10月28日,南都记者查阅浙江师范大学官网,有关陶瓷艺术馆的消息停留在2015年6月18日,此后再无更新。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捐赠6000余件古陶瓷藏品给母校,表示“包括了从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的陶瓷代表”。校方宣布在此基础上成立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并任命邱季端为北京师范大学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首任馆长及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院长,但很快也受到了各方质疑。
北京市文物局当时回应,该博物馆尚未备案,文物局也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关这批瓷器的认定申请。
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许勇翔针对此事曾接受媒体采访,其称“这些瓷器年份很浅。高校办博物馆、接受捐赠文物,事先必须经过鉴定,这是原则性的问题。”
“选业界真正有声望的人,一件一件来”
2011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曾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及“教育部将会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制定《普通高等院校博物馆规程》,设立高校博物馆发展指导委员会,建立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联席工作会议,编制和实施高校博物馆发展规划”。但截至目前,尚无相关规划出台。
高校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博物馆?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中国古陶瓷鉴定研究经验的高校研究员向南都记者表示,首先是不要把重要的馆长职位让出去,选业界真正有声望的人;二是馆藏来源应该主要来自校友捐赠,“一件一件来,要是真的,要有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一位资深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作为公立博物馆,在接受这类外部捐献时一定要谨慎,收到捐赠品后,要找多方专家进行咨询鉴定。“文物管理部门有要求高校博物馆和私立博物馆需向文物局备案,但实际不具强制性。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接受捐献的单位谨慎从事了。”
对于目前的风波,重庆大学一位相关专业教师认为,“学校不仅需要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需要重建程序,博物馆的策划和藏品的征集应加强公众参与,同时应完善藏品的专家鉴定程序;另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有公藏的理念,捐赠者不可以用文物来换取博物馆的工作或其他利益。”
10月28日,一位正在重庆大学博物馆附近教室上自习的学生向南都记者表示,半个月前他出于好奇曾来参观,当时有工作人员告诉他“上午不开放,只有下午才能进。”
不过,此后这个博物馆再也没有对学生开放过。
关键词: 重大博物馆已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