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南昌县豫章师范附属中学初一的家长收到一份补交校服费用1400元的通知,加上开学时就收了的900元,一个初中生得要2300元校服费引起家长不少议论,甚至因为这事儿还挤上了热搜。
校服报价显示,学校订购的校服共13件,包括短袖T恤、衬衫、两套运动装、一套礼服、一件冲锋衣、一件毛呢大衣。其中,冲锋衣460元,毛呢大衣526元。该家长表示,“我们都是工薪阶层的家长,哪里承受得了?”
13件学校制定衣物总计收费2300元,对于大多数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更是沉重的负担。并且与单一的校服款式不一样,此次除了常见的运动装、T恤外,套装里还出现了并不常见的礼服、背心、冲锋衣和毛呢大衣。
参加运动着运动装,参加典礼着礼服……这让人不禁发问:对于学生在校统一着装做如此精细化的管理,是否得当和必要?不同款式的所谓“校服”成本、利润有多少,是否经得起公示?
对于校服的选择与否,该校工作人员则表示:“如果像升旗、像搞班级活动,别人都穿校服,那你的孩子不穿吗?”表面上的“自愿”购买,却成了一种变相的“强制”。
为何需要穿校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给出的答案是避免攀比,方便管理。不仅如此,校服是学生身份的象征,也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校服使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
然而,长期以来,色调单一、款式老旧的校服成了校园文化的“鸡肋”。学生不乐意穿,学校需要统一订购,家长又缺少选择的空间,一件校服的背后,往往是一次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
2300元一套的校服着实不便宜,虽然《南昌市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办法》中有“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行组织学生购买校服”的规定,但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孩子的头等大事自然不甘落后。在这样一种望子成龙的心理因素下,家长自我选择的空间变得十分有限。
作为校园生活的重要元素来说,校服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如何能够在款式设计、厂家招标、价格制定方面更透明、更亲民,这些不仅考量着一件校服的价值和意义,更考量着教育管理者的理念。
作为教育主体的双方,不能因为一件校服拉远了彼此的距离。家长和学校“一条心”,让学校真正变成孩子的“家”。毕竟,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是社会的共同的追求。
“如果升旗、搞班级活动,别人都穿校服,那你的小孩子不穿吗”,涉事学校工作人员这句话回怼得倒是挺硬气,让家长也没啥可说的,确实,校服最主要的价值可能也就在这里。对此,没多少家长能有回嘴的底气和余地——即便对校服再有意见,你家娃还要不要继续在学校上学?毕竟孩子还在人家手里,而且很多学位都是不少家庭举全家之力才抢来的,能有多少家长会因为“几个校服钱”而因小失大?
被怼回去的家长,依然要面对这份可能不得不埋单的2300元“校服套餐”。说起来,13件套的校服套装,除了夏天的短袖T恤、衬衫,还有两套运动装,一套礼服,一件冲锋衣和一件毛呢大衣,从量上讲,可能也算不得贵。虽然校服是全体学生穿着、所有家庭去埋单的服装,但制度上也必须考虑到不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过去,在校服的必要性里就有一条,因为校服的统一性减少了学生们之间穿着上的某种攀比,但“能不能交得起校服钱”会不会成为学校下一个攀比的项目?
更何况,贵不贵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又是另一回事。不少家长提出的疑问在于,13件的“校服套餐”究竟有多少必要性?相较于以往单调的运动装校服,多样化起来的校服可能就不得不面临最核心的成本问题。理论上讲,校服市场的开放,校服的健康安全和物美价廉都应当可以保障,但因为校服决策、采买主体的相对固定,使得家长敢怒而不敢言的局面依然无法打破。
校服的花样、档次和款式,最终都需要家长埋单,但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权和参与度实在有限。在这次的争议中,若隐若现的家委会除了信息的“上传下达”,好像能做的就剩下耸肩表示“无能为力”,但其实家委会作为教育部盖章认定“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所能做的事,其所应起到的作用本来不应当仅此而已。包括这次炒上热搜的所有关于校服的争议,本来就应当在学校决定做出前,通过家委会与家长充分沟通直到出台各方都能接受的校服方案。
因为学生家长与学校在角色和权利上的严重不对等,家委会可以说是个比业委会还尴尬的存在。实践中,家委会的组建从一开始就由学校主导,客观上使“支持和监督学校工作”的职能表现为“支持居多,监督岂敢”。校服这桩不小的生意,从款式、厂家到价格,家长也只能做个最后的埋单者,至于过程中的实质性参与,因家委会的“传达室化”,家长们可能也只有在私下的小群里吐槽的份儿。
校服事不大,即便是校服套餐,也就几件、十几件衣服的事儿,但家委会在学校事务中的参与度却攸关学生在校的很多重要权益。对校服的款式、价格没有丝毫发言权的家委会,损失的学生权益可能就不是2300元可以估量的。
关键词: 校服收费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