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是一所特殊的博物馆。它成立于1925年,建立在明清两朝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现在也是人们最喜爱的博物馆之一。
2020年,紫禁城迎来600岁。前不久,历史学家阎崇年现身直播,讲述了许多与故宫有关的趣事。比如,在古代紫禁城里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雍正为何要搬到养心殿?武英殿有哪些用处?
古代故宫如何“垃圾分类”?
最近一段时间,“垃圾分类”是人们口中的热词。在古代,并没有各种先进的处理垃圾的方式,紫禁城里住着那么多人,那时如何做到“垃圾分类”呢?
资料图:此前,农历正月初一,北京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大批市民进宫过大年。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一个是粪便,定期专门有人收。过去安定门外有个粪场,面积很大,运到那儿专门有粪工处理以后,卖给农村里面种地用。”阎崇年解释。
“明朝烧煤,清朝烧煤,煤的垃圾怎么办?开始往外倒,景山又叫煤山,开始堆煤,后来堆煤核垃圾,慢慢多了,再加上挖筒子河的土,最后就堆成一个景山。”他介绍,到乾隆的时候美化一下,修了五个亭子,现在变成北京一景了。
至于污水的处理,远远不像今天这么严格。阎崇年进一步解释,当时人口还是比较少的,垃圾相对少一些,特别是明清有一整套的制度和办法来处理废品。
雍正为何搬到养心殿?
在故宫诸多建筑中,养心殿有点儿特殊。
自清代雍正年间开始,养心殿就取代了内廷乾清宫的地位,成为皇帝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八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执政。
关于雍正移居养心殿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其中有一个比较“狗血”的理由是,传说雍正是害死父亲康熙才得到皇位,住在乾清宫感到害怕,所以搬到养心殿居住。
“这点咱们没有根据。”阎崇年并不认可上述解释。他说,雍正皇帝有一个特点“务实”,“你看,从乾清宫走到乾清门,冬天三九天下大雪刮大风,那皇帝走也是不容易的,他搬到养心殿,上班就近了。”
到底有多近呢?2014年,阎崇年和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带上皮尺,一起测量了距离,从雍正居住的后寝殿前门到养心殿后门,两个门之间的距离量了三次。
资料图: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景。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我身高一米七,雍正皇帝上班,从迈出家门口到进了办公室门口(距离)是一米八,比我这个就多十公分。”他感叹道。
武英殿是以“武”为主吗?
除养心殿外,武英殿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宫殿。
“大家去故宫,如果进了西华门,往前走不远就是武英殿;从东华门进去,不远的就是文华殿。”阎崇年说,看到武英殿的名字,一般会想到“武”,但其实它“有文有武”。
有资料显示,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阎崇年说,明朝时,比如皇后的生日,别人给她祝贺就在武英殿。当然并不是每朝都是如此。
到了清代,武英殿的性质发生变化,几乎完全是“文”的。阎崇年介绍,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修完后共计一万卷,使用铜活字印刷,就在武英殿印,之后装订也在武英殿,所以武英殿就变成一个“印刷厂”“装订厂”。
的确,据记载,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
“到乾隆的时候,编《四库全书》,编辑部在哪儿?武英殿,一本书一本书校对。”阎崇年解释,所以《四库全书》集中在哪儿修?是在武英殿,修完以后才储藏起来。
资料图:雪后的紫禁城一片银装素裹。金硕 摄
故宫需要不同角度看待
当然,不只是宫殿建筑历史悠久,在紫禁城600年的历史中,也发生过许多值得品味的故事。
在新书《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中,阎崇年将故宫历史中的帝后、臣子等,梳理成一个个人物小传,兼讲故宫建筑、珍宝,共 100 章节,独立成篇,从各个角度见证故宫走过的 600 年。
“(讲)故宫的书太多了,讲养心殿的书或者专讲器物的书、讲瓷器的书……我这本书特点就是编年。”在直播中,阎崇年也提到了自己的这部作品。
他表示,故宫也需要从不同角度看,从历史角度主要看兴盛衰亡,从文化角度看艺术——书法整个的流传,绘画也是。总而言之,我们要全面看待故宫600年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 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