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獐子岛第一次“离家出走”。2014年10月,獐子岛就曾宣布因遭遇北黄海异常的冷水团,百万亩海洋牧场绝收。公司前三季度的业绩,也由上半年的盈利4千多万变为亏损约8亿元,“扇贝跑了”成为坊间笑谈。
时隔仅3年,雷同剧情再次上演。1月30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能对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或核销处理,相关金额将全部计入2017年度,预计可能导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亏损。”
上市企业预亏的很多,獐子岛也不是“预亏王”。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除了“扇贝游走”的老梗,还因为它可能蓄意欺骗投资者。
2017年5月24日和10月25日,獐子岛公告了两次抽测结果,均表示“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在10月的抽测后,公司预估归属上市股东的利润为1亿元左右。
11月29日,公司还发出2017年12月6日—7日来公司体验獐子岛原产地海参“大雪采捕”、虾夷扇贝苗种底播、海洋食品制造等三项调研邀请。
獐子岛野生海参大雪采捕仪式
没想到,才到了1月份,扇贝存货异常了,业绩变脸了,不禁让人感慨这个世界变得真是太快。
更有意思的是,当年救助獐子岛的“白衣骑士”,公司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在17年9月宣布减持,在12月23日顺利完成减持,共减持199.85万股,套现1612.39万元。
中小投资者愤怒了,他们认为公司涉嫌披露虚假信息,第二大股东涉嫌内幕交易,监管部门也有了行动:大连证监局将进场进行核查,深交所要求獐子岛在2月7日前对问询函进行答复。
实际上,獐子岛的扇贝“第一次跑路”的真相依然尘埃未定。2014年,证监会成立了20人的专项调查组,经过近20天的调查,最终认定獐子岛有决策程序、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但未发现獐子岛2011年底播虾夷扇贝苗种采购、底播过程中存在虚假行为。
然而,2016年1月,新京报从獐子岛居民(也是獐子岛集团股份受益权人)处获得了一份2000多人签字的实名举报信,声称2014年的绝收不是因为“冷水团”这一自然灾害,而是提前采捕和播苗造假。
证监会随即重启核查,调查还没有结果,獐子岛的扇贝就又一次“离家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