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当前,热衷情绪价值的年轻人带动出现了多种虚拟商品新形式,形成了“疗愈经济”的独特产业,如“虚拟自习室”“情感树洞”“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这些花费几分钱、几块钱就能购买的情绪产品越来越多,甚至还成了年轻人“搞副业”的新门路。(8月10日 中国青年网)
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花钱满足自身的情绪需求,实现压力袭来下的自我疗愈。《2022bilibili青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2年,B站内心理健康相关视频播放量超76亿次,“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相关词汇搜索量达9930万。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让每个个体都裹挟在焦虑之中,内卷和竞争令年轻人压得喘不过气,亟需负面情绪的有效疏解。
但情绪崩溃后的窘迫和困境,使年轻人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合适的人倾诉排解,也不愿给身边的人带来负面情绪。因此,虚拟情绪产品的出现能够在互联网匿名机制的保护下,让年轻人可以不惧身份限制,在线上有偿寻求陌生人的陪伴开导,或者向他们进行倾诉,减少自身情绪内耗。
“每一件情绪产品背后都代表着一份温暖的治愈”。在暖意流动下,年轻人可以暂时脱下硬撑的“壳”,经过疗愈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从宏观经济上看,这不仅为许多青年就业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灵活的工作方式,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生活品质,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
不过,目前这类的情绪产品和服务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意味着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例如在进行情绪宣泄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也容易产生不合理定价下的店客纠纷。更为严重的是,当年轻人沉溺于通过线上陪伴的方式进行疗愈,会极大影响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发展。
因此,虚拟情绪产品有其必要的存在价值,但在进行消费时,也需要把握好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度”,在合理的情绪宣泄后重新获取迈向人生征途的精神动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