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往年的开门红,今年的银行理财市场略为冷清,特别是在火爆反弹的股市的映衬之下。
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还在延续去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跌跌不休”的趋势,这一点在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上尤为明显。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19年2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26%,较上期下降0.05百分点,创近一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2月是各家银行为了在新春揽客密集发布“专供理财”的月份,由于让利有限,还是未能带动整体收益水平上升。
2019年前两个月,银行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收益率分别是4.31%和4.26%,均比上一个月下滑0.05个百分点。而2018年1月和2月的平均收益率为4.82%、4.88%。
对于收益率持续下跌的原因,普益标准认为,一是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上资金较为充裕,市场资金利益走低,银行收益率也随之走低;二是由于银保监会的严监管让银行投资受限,非标投资萎缩,银行自身也很难实现高收益,理财产品收益自然下行。
银行理财收益为何难走高?
2018年股市走势不佳,在投资端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成为普通投资者钱包的“避难所”,彼时投资者尚可不计较收益率,但2019年初环境突然生变。
今年2月,沪指累计大涨13.79%;深成指大涨20.76%;创业板指大涨25.06%,创历史最大月度涨幅,月末成交量显著放大。3月以来,上证指数更是站上3100点,整个二级市场欢欣鼓舞,一改此前颓然气息。居民资产蠢蠢欲动。
“我把小金库里的现金理财产品挪出来一些入市,定投了上证500ETF,前段时间科创板消息不断释放,就随机挑选了一些券商股,目前涨势喜人。”一位80后中产青年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而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
不过,普益标准研究院龙燕对记者表示,短期的“牛市”效应并不会引起银行理财客户大幅度资产配置转移。银行理财与股市目标客户定位不同,前者风险偏好保守,而后者风险偏好激进,两者之间的替代效应总体较弱,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
从产品研发端来看,银行理财产品配置最多的资产仍是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等较低风险资产,这一配置方式在2018年很好地做到了为居民资产规避风险,但2018年11月以来,中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下行,股市明显大涨,居民风险偏好有所回升。但此刻让相应的投研能力还未完全建立的银行资管部门去研究股市,似乎为时尚早。
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并没有加大对二级市场的配置比例,“风险和收益匹配,银行理财和股票基金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可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银行理财目前不宜大量配置波动较大的权益类资产。”
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资管子公司已经获批成立,公募理财直投股市没有了制度障碍,但等待其正式运作,构建成体系的二级市场投研策略还需时日。
龙燕称,银行理财产品总体风格稳健,且银行机构多元化资产配置能力有限,在目前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短期内难以做高。
货币基金成“难兄难弟”
近期收益率更加捉襟见肘的是货币基金类产品。截至3月6日,天弘余额宝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已经降至2.424%,而1个月之前是2.615%,下滑了0.19个百分点。
此外,据融360统计,2月最后一周(2月22日-2月28日)78只互联网“宝宝”类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70%,较上一周下滑0.02个百分点,余额宝对接的19只货币基金全部跌到3%以下,整体收益偏低。
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指出,春节后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3月上半月资金面扰动因素较少,资金面有望保持平稳宽松局面,市场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3月中旬税期高峰时点和月末季度监管时点资金面可能会有所收紧。在这种背景下,预计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收益率仍然会小幅下跌,但是跌幅会较之前放缓。
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从持有率看,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货币基金仍是小康家庭持有率前三的投资品类。但今年央行降准后,流动性继续维持在合理充裕水平,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收益率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小康家庭对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的投资意愿受收益率下行影响继续回落。
关键词: 理财货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