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从今年2月份井喷的行情到现在,在股票上赔钱的股民仍是大多数,而买了指数基金不赚钱的也大有人在。可无数人不是都说过吗:“巴菲特这一辈子曾经无数次的说过: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就是买入一只成本费率低的指数基金。”难道买指数基金错了吗?不是的。买指数基金没有错,错的是买的方法。那究竟错在哪里了呢?
首先,选错了时机。
指数基金是一揽子股票,所以买指数基金是不需要择股的,但仍需要择时。低买高卖是不变的王道,这一点买指数基金和买衣服买菜是一个道理,便宜了就应该买,但股市是反人性的,知易行难,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买涨不买跌(追涨杀跌)”,做不到“买跌不买涨”。
买指数不需要像买股票那样频繁操作,买指数就是买市场整体的走势和收益水平。但要强调的是,这个走势一定是未来的走势,收益也是未来的收益。股市投资都是看预期的,简单说,就是要“往前看”,而不是“往后看”。要看从现在时点到未来能不能涨,而不是看过去已经涨了你再跟进。尤其A股历来都是牛短熊长,已经涨起来再跟进很容易被套。
那如何选时机呢?最简单的,看沪深300指数处于历史上的相对位置即可。在指数处于低位时介入,在指数处于高位时卖出。需注意低位和高位在不同时间周期内是相对的。
其次,选错了标的。
虽说买指数就是买的市场整体走势和收益水平,但不同指数其实代表了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细分市场的走势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历史上50、300、创业板、中小板这些指数在不同年份都有不同的行情,有些年份比如大牛市2015上半年是百花齐放普涨行情,而有些年份这些指数之间的关系则是跷跷板演绎此起彼伏的行情,比如2017年是白马行情,50指数收益颇丰,而你偏偏拿了一只创业板指数基金,那几乎就吃不到肉了。但2015-2016年,成长股可是远远跑赢白马的,创业板指数的收益率远高于50和300指数。
而且,即使是跟踪同一市场的指数基金品类也越来越丰富,虽然有不同的基金追踪同一个指数,但在业绩上是有差异的。比如指数基金费率、规模、仓位、跟踪误差以及指数基金的类型,都是影响因素。通常来说,普通指数基金、增强指数基金、ETF、LOF、QDII等都会不同。一只基金的仓位80%和90%产生的收益会相差很大。
另外,有些人有买指数做过山车的经历,但事实上,指数基金是有分红的,如果有拿到分红,即使做了过山车,也是有收益的。比如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等市场主流指数,涵盖的都是A股市场盈利能力比较强的公司,虽然A股市场分红的力度不是很大,但这三种主流指数涵盖的公司在过去十年内分红的水平是还可以的,十年分红累计并且选择再投资的话,也是有相当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的。所以建议选择分红能力强的指数基金。
选错了策略
贝塔君有10余年的投资经历,踩过无数的坑和雷,看过很多经典投资书籍,鲜血换来的经验就是,A股是不成熟市场,美股的成功投资经验不可照搬照抄,一定要消化吸收,根据中国股市特色因地制宜的使用。美股过去是10年长牛,buy and hold(买入并持有)是最好的策略,而在A股市场指数经常坐过山车,做好择时、波段操作(低买高卖、止盈止损)才是王道。如果大家觉得太难了,分批买入指数基金是不错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做指数基金定投其实是最好的选择。
分批买入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做起来却是千差万别。有人就喜欢一次性买入,以投资股票的心态操盘基金,短线投入,快速出局。比如10万元,一次性全部买入基金,后续完全没有任何子弹供给,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人来说,波动范围一旦扩大,很容易被套牢。有人觉得分一两天买就是分批,有人觉得分星期买就是分批。其实贝塔君认为,如果主动分批投资而不是基金定投的话,还是看沪深300或者相应指数的历史相对位置、择低位分批进入比较好。
如果没时间分批投资或者嫌麻烦,那就选择“懒人投资”——指数基金定投,就是不管股市是涨是跌(因为没有能力判断,索性不判断),每个月都定期的拿出一笔钱来买基金,并且买的是指数基金。基金定投具有类似长期储蓄的特点,能积少成多,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它有自动逢低加码,逢高减码的功能,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总能获得一个比较低的平均成本,因此基金定投可抹平基金净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市场的波动性。只要选择的基金有整体增长,投资人就会获得一个相对平均的收益,不必再为入市的择时问题而苦恼。而买指数就是买国运,选择追求长线收益的指数基金做定投是最适合的。指数基金本来就优选了标的,都是具有样板代表意义的大盘蓝筹股和行业优质股,避免了消息满天飞导致的个股踩雷、黑天鹅、财务舞弊等风险,并且避免了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对单个行业的影响。
既然选择了基金定投,就要长期坚持,尤其在长期熊市中更要坚持,因为这是在下跌时摊低成本、积累便宜筹码的好时机啊。坚持基金定投,熨平时间的波动,用时间换空间,总能吃到肉的。
关键词: 怎么买指数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