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7号,美国纽约时报发布报道称,Facebook上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数据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 简称CA)的公司泄露,用于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大选结果。
CA CEO Alexander Nix对暗访记者称可以通过提供贿赂、娼妓以及其他手段抓住政治对手的把柄
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湖中,瞬间引发舆论场的波纹效应。Facebook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欧盟、英国等纷纷做出强烈反应。欧洲议会主席Antonio Tajani表示,欧盟将调查逾50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数据是否被不当使用。
这不是第一次互联网巨头因用户隐私的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些年,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用户隐私的隐患便一直如影随形。在资本、政治等各种力量交替影响的互联网,技术进步不仅没有进一步带来个体的解放和理性的增加,反而有可能增强了对于个体的操纵。
用户随时有可能处于“裸奔”状态,我们都住进了数字时代的全景敞视监狱。
用户信息的两个维度:获取和使用
此次的Facebook危机,正好提供契机让我们进一步思考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简单来看,可以从用户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两方面思考。
如果从获取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巨头掌握用户的信息似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型基础设施,我们的日常生活愈发离不开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