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拍家人和朋友,去记录那些开心的时刻吧,别整天想着拍得跟名导一样,也别因为拍不出《三分钟》就着急瞪眼。
印象里,iPhone 广告在国内引起这么多的讨论还是第一次。只不过不全是正面声音。
苹果请来知名导演陈可辛操刀,创作了一部叫做《三分钟》的广告电影,全程用 iPhone X 作为主力设备拍摄。看过片子的网友们被影片里传达的敬业精神和母子亲情感动坏了,觉得特有人文情怀,苹果特会打广告,而且从不像其它商品那样傻大黑粗地扯着嗓子喊自己多好多好。
「Get A Mac」之后,苹果的广告风格都很含蓄,甚至随着公司越发有钱,变得越发含蓄。一段充满生活气息和欢乐情景的故事之后,屏幕中央出现低调的苹果标志,从《老唱片》到《三分钟》都是如此。高手操刀,人物演技在线,商业味道淡,这次终于击中了大部分人,于是大火。
片子引发讨论之后,马上就有聪明人发现,苹果和陈可辛这是在「骗用户」。影片虽说是 iPhone X 拍的,可同时动用了上百号剧组人员,各种专业的镜头、监视器、云台和无人机一起招呼,甚至为了几个画面把 iPhone X 绑到火车车厢底下拍,整个片子其实花了 700 万人民币。
于是聪明人得出结论:陈可辛手里的 iPhone X 跟你手上的 iPhone X 没半毛钱关系。
这是淘宝上的买家秀和卖家秀看的不够多啊?宣传是宣传,现实是现实,方便面的效果图上还有那么大块肉呢。况且,就算把一个普通用户放到导演位置,其余所有的配套不变,剧组人员还是那些,700 万随便你花,高级设备应有尽有,绝大部分人也拍不出《三分钟》。
最重要的因素当然是人。陈可辛拍这么多年电影,对故事的编排,镜头语言的运用,剪辑和音乐的协调,都属于顶级水准——就像是你在《三分钟》里看到的那样。
摄影圈里也有句话,镜头不重要,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那颗头。
比如,我的同事、PingWest 品玩创始人骆轶航,手上从来用的都是当季最 in 的新 iPhone,结果呢,照片拍出来还不如千元机。
既然大家都不是陈可辛,那在这件事上,普通用户根本就没必要纠结自己到底能不能用 iPhone X 拍出《三分钟》这样的片子。其实我们更应该考虑一下,如何用好 iPhone X,让自己拍得比以前好。
首要问题是,你得了解 iPhone X。《三分钟》里其实处处都体现出导演陈可辛对 iPhone X 的了解,知道它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怎样扬长避短。
比如,整部电影主要用中近景叙事,大远景和特写作为穿插。这是因为 iPhone X 拍摄时有两个固定的可选焦距:一个是等效 28mm,另一个是 56mm,它们最适合拍中近景。其它的画面,iPhone X 拍不好。
这就涉及到一个特写镜头的问题。整个片子大特写镜头很少,受感光元件和镜头组所限,iPhone X 很难制造浅景深。所以你会发现,其中很多人物近景的景深很深,背景虚化很差。要想拍摄那些景深很浅的镜头,比如母亲和儿子的面部特写,就只能调整拍摄位置、牺牲散景,或者直接靠附加镜头解决。聪明人发现,陈可辛其实用了一颗卡尔蔡司的大光圈长焦镜头。
关键词: 《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