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任东林教授团队宣布,他们在国内首次运用来源于“猪肠”的生物补片材料,为一女性患者“修补”了直肠中长达5厘米的“破洞”,使其直肠功能在11年的“折腾”后恢复正常,这位女士终于结束在腹腔“挂粪袋”的痛苦生活,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排便了。任东林表示,这次手术的成功,有望为未来肠道修复、重建等治疗起到参考作用。
艰辛:患直肠癌不得已“挂粪袋”
今年50岁的吴姨来自福建,于2007年4月被确诊为直肠癌。随即,她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手术。术后9个月,她发现阴道竟然排气排液,而且气味恶臭。经诊断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直肠阴道瘘”,属于直肠癌术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原来,她的直肠出现了瘘口,致使粪便“绕道”阴道排出。
这个结果让吴姨感到晴天霹雳,2008年初,她选择了做回肠造口术,相当于在腹腔处挂了一个“粪袋”,将粪便“引流”,顺利解决了粪便从阴道排出的问题。然而,在接下来的9年里,为了治愈吻合口瘘、直肠阴道瘘,她反复求医,多次上手术台,均以失败告终。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大的痛苦来临。由于腹腔处的造口逐渐脱垂,造口袋不能用了,吴姨需要用保鲜袋装粪便,每次排便后还要用手将脱垂的肠管推回腹腔内,感染、出血等情况时常发生。“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没尊严了。”吴姨多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创新:“猪肠”补好5厘米“破洞”
要打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排便的僵局,吴姨需要在手术帮助下关瘘,也需要让有缺损的直肠重建畅通的通道,这样粪便才能按原有轨道排出。
去年6月,吴姨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就诊。“坦白说,她的病情很复杂,手术难度非常大。”任东林教授表示。在一次次否决手术方案后,任东林团队决定,为了有效填补位于通向阴道的直肠“漏洞”,他们需要全新的手术方案——他们选择了“冷门”的经骶尾正中矢状入路的方式切入手术,这个位置位于屁眼上方,好处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排便功能,充分暴露直肠、阴道、尿道,为手术显露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但是该入路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切开之后,任东林团队得以全面观察患者的直肠内部情况:只见直肠通往阴道的瘘口长达2.5厘米,直肠下壁缺损长达5厘米,而且部分肠道非常狭窄,一些肠组织一摸就粘在一起,无法分离。
“如果缺损的直肠无法贯通,那么患者要面临永久造口的命运,靠腹腔造口排便。”看着这么复杂的病情,医生团队沉着冷静,针对长达5厘米的直肠“漏洞”,他们拿出准备好的生物补片,为缺损的5厘米直肠段搭建“通道”,“这好比衣服破了要用布料缝补,这块生物补片就是重要的布料”。
揭秘:这块“布料”来自猪小肠
什么样的“布料”适合补人肠呢?在手术前,任东林团队曾考虑过多个方案,一个是化学合成材料,但需要排除排异反应;另一个是将脱垂的小肠壁切一些用作直肠的“布料”修复,不过这是备选方案,因为需要做血管吻合,而且患者病情复杂,近十年多次手术反复失败。
最终,任东林团队突破常规,选择了用生物补片作为“布料”。据介绍,生物补片就像一座“桥梁”支架,连接起瘘口四周的肠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物补片的诱导下,肠壁可以沿着这个支架逐渐生长蔓延,人体自身修复功能能够在原来的位置逐渐生长出新的组织,最终替换生物材料,长成完全闭合的肠壁。而这块“猪肠”生物补片也不是直接截取猪小肠这么简单,而是以其为原料,夺去其活物细胞活性,保留下支架性的框架。
目前,在术后持续追踪9个月后,吴姨已确定肠壁连续性恢复,她顺利进行了关瘘手术,如今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排便了。
未来,像吴姨这样的患者能否复制这种成功呢?任东林表示,缝补肠壁的“布料”有不同的选择,需要视患者情况而定,这次探索的成功对于未来肠道修复、重建等治疗起到参考作用,“在生物补片用于肠壁重建之前,它在阴道重建、盆地修复等手术中均有应用,未来在肠道方面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