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
从纳米工程到原子设计“催化”电池更有效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可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是一种高效、温和的清洁能源技术,在便携式移动电源和新能源汽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彩虹-4无人机航空物探首飞成功
记者日前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获悉,该院自主研发的彩虹-4无人机近日在西北某地圆满完成航空物探试验飞行。
5G技术会如何“重塑”医疗格局
2019被称为5G元年,5G不仅是4G的延伸,更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技术革新不断推动医疗发展,迄今沪上包括市一、岳阳、十院等医疗机构在内,已启动5G医疗技术探索。
国内首套电网不停电机器人亮相
泛在电力物联网,其核心理念是将电力用户及其设备,电网企业及其设备,发电企业及其设备,供应商及其设备,以及人和物连接起来,产生共享数据,为用户、电网、发电、供应商和政府社会
广东首例5G+4K远程手术示教指导完成 专家:具有深远意义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1日)上午,广东首例5G+4K远程手术示教指导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标志着5G在广东首次正式应用于医疗实践。
我国新一代数据中继卫星首次亮相
3月31日23时51分,天链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的首发星,其成功发射后将使我国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能力大幅提升。
磁锚定系列腔镜创新技术在西安临床应用
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该院于日前成功实施8例磁锚定辅助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磁锚定减戳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磁锚定减戳孔腹腔镜肝癌切除术。
光纤变“神经” 大地能感知
施斌,1961年10月生于江苏启东,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
我国启动高分辨耐辐照硅探测器研制
记者31日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分辨耐辐照硅探测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首星
3月31日23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天链二号01星送入太空,卫星成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1次飞行。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双向八车道 时速100公里 世界最宽沉管隧道将“潜入”伶仃洋
长约6 8公里、双向8车道、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又一座超级隧道正在伶仃洋形成。这是正在建设的超级大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
时速70公里多气超级扫路车面世
3月26日,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产品发布会上,一款自主研制的新型“多气超级扫路车”备受关注。该扫路车可在比普通扫路车快3-4倍的行驶速度下,完成对路面垃圾的分级吸拾
CRISPR新设备可几分钟检出基因突变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克莱蒙特学院凯克研究所的合作团队将基因编辑技术与纳米电子学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可在几分钟内检测出特定基因突变的新型手持设备。
4.03米口径碳化硅反射镜,让宇宙更清晰
电影《流浪地球》热映,带动了大家对宇宙天体的关注,太空“火了”。在影片开头,航天员刘培强带着儿子刘启,一起用100mm口径的天文望远镜观测,木星的四颗卫星清晰可辨。
混合动力飞机将航空运输带入“环保时代”?
日前,俄罗斯巴拉诺夫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总裁戈尔金表示,俄罗斯将在2020年开展混合动力飞机飞行测试,并首先完成混合动力引擎的研制
我国薄储层超稠油开发关键技术破行业难题
我国已发现厚度小于6米、原油黏度5万毫帕·秒以上的薄储层超稠油低品位储量超过7亿吨。但由于油藏原油黏度高、薄储层散热快等原因,薄储层超稠油一直难以被有效动用。
新型钆纳米颗粒显著增强肿瘤核磁共振诊断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梁高林教授课题组,研究出一种由γ-谷氨酰转肽酶(GGT)诱导的细胞内原位组装钆纳米颗粒的策略
新型电池几秒内能完成充放电
据美国《能源与环境科学》杂志上近日刊登的能源学研究报告,英国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无毒电池原型,利用全新技术,在几秒内能完成充电或放电,其未来在储能领域或拥有巨大的应用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