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地时间10月11日,80岁的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去世。保罗·安德鲁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师,曾经设计过法国戴高乐机场、迪拜国际机场、巴黎新凯旋门等知名建筑。不过,中国人更为熟知的,是他在北京的作品中国国家大剧院。一个椭圆形的透明建筑,矗立在北京的长安街上。
国家大剧院和荷兰建筑师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在当时都引发了很多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批评,是建筑师完全忽略了建筑同历史和周边环境的协调,因此显得过于突兀。
安德鲁后来接受采访时曾为自己辩解,他说,他彻底抵制在建筑内引入中国元素,“我始终确信,它的建造将是一种发现和冒险的奖赏,而不是一种计算的结果。笨拙地仿效古代文化,使用几种记忆中留存的形式假装得到古文化的护持,这是不恰当的。”
安德鲁说,他反对全球化,因为全球化让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像,但是他相信存在普世的东西。比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的句子,“每个人哭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在他看来,建筑首先是普世的,然后,通过跟当时当地各种条件的结合,拥有了具体造型。“国家大剧院是在中国建的,用的是中国的材料,由中国人造的。你们以后会相信,国家大剧院确实是中国的。”
法国和中国一样,都有深厚的传统。这种传统,可能会成为创意的负担,也可能会成为创意的精神资源。只是看你怎么来对待传统。用安德鲁的话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没有矛盾,创新可以说是传统有逻辑的延续。要有勇气去创新和创造,但这种勇气并不是一种无意识的、没有任何责任感的勇气。这种勇气是,能够脱离原来的束缚或根基,去寻找一些新的事物。就好像有朝一日我们会长大,离开父母,去寻找新的生活。”
安德鲁还在另外一个采访中解释过自己的设计灵感。他称自己的设计,“从来都不会起始于一个确定的外观”。他会去观察人们的活动,观察内部会发生什么,然后,让空间去适应这些活动。“建筑形体需要将内部发生的事件和人全部包含其中”。
他的作品,无论是机场还是剧院,都属于公共空间。安德鲁说:“在设计公共空间时,你必须注意到人们的需求,而不仅仅只是想推动某件事,或是让自己的名字能够被铭记。你必须要有一种责任感,你需要为什么负责,这其实是很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需求,甚至人们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