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港科大发现7000多种新海洋微生物 有助研发新型抗生素
香港科技大学日前宣布,该校科研团队发现逾7000个全新的海洋生物物种,其中包括一种天然药用产物酸杆菌门,为研发新型抗生素带来希望。
基因编辑技术研发不能因噎废食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后,国际学术界非常关注,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了关于该事件的大讨论,并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参加,国际科学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共识。”
睡眠可使神经元DNA损伤有效修复
为何睡眠如此重要?为何人类要“浪费”约三分之一的生命用于睡眠?为何动物宁可冒着来自捕食者的威胁也要“睡个好觉”?
国际团队报告:银河系质量大约相当于1.5万亿个太阳质量
银河系到底有多“重”?一个国际团队日前报告说,他们利用美国航天局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欧洲航天局“盖亚”探测器对银河系进行了迄今最精确的“称重”,认为银河系质量大约相当于1 5万亿
“悟空”号卫星: 拨开暗物质的“乌云”
“过去的一年,那只‘猴子’没有让我们失望。”春节后,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该台副台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开门见山地说。
“雪龙”号第35次南极科考航行记:中山站冰上卸货创纪录
经过3万海里航行,3月1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安全抵达上海吴淞检疫锚地,办理进港入关手续。
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发出现全新途径
据英国《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了来自一名埃博拉病毒人类幸存者的抗体的详细信息。
科学家开辟埃博拉疫苗研发新途径
研究人员报道了来自一名埃博拉病毒人类幸存者抗体的详细信息。该研究揭示了埃博拉病毒中的一个新的脆弱位点,或可用于药物和疫苗研发。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
海王星最小卫星被命名为“马头鱼尾怪”
顶级期刊《自然》杂志日前发布一篇论文,提及了最新发现的一颗海王星卫星观测结果,并将其命名为马头鱼尾怪。论文详细介绍了马头鱼尾怪的大小和轨道模式
科学家通过棕榈叶化石揭开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
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了一片距今2500万年的棕榈叶化石,根据对这一化石的研究,科学家推测出了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模样,同时也将青藏高原中部的抬升史推后
动物实验表明调整饮食可助预防痴呆症
美国南加州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实验小鼠在联合摄入绿茶中的多酚类活性成分EGCG和存在于糙米等食物中的阿魏酸,成功逆转了阿尔茨海默病症状。
最难治的乳腺癌有望获得分类而治
在全球乳腺癌学界被誉为最难治且最“毒”的三阴性乳腺癌,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支专家团队历时5年联合攻关,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
“点燃木星拯救地球”?不,木星探测才是正经
电影《流浪地球》中,木星曾为试图逃离太阳系的地球制造了大麻烦。地球本想借助木星引力加速逃亡,但差点被其巨大引力撕碎。最后主人公牺牲自己,点燃木星,让地球继续向着太阳系外流
肝癌多功能纳米药物研究有新进展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专家团队在肝癌多功能纳米药物研究领域取得新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上。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 蛋白质组学研究获重要突破
记者近日从广东省中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联合组建的“中医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获悉,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和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于晓波研究员联合牵头的研究团
肿瘤诊断 这个方法或比基因检测更“灵光”
“即便《我不是药神》中那款所谓‘靶向神药’的原型格列卫,患者使用5年后也会出现耐药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病因学家程书钧说,若干年来
干细胞治愈艾滋病几率极小 不要炒得神乎其神
3月5日,《自然》网站的新闻显示,第二例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近3年未检测出艾滋病病毒。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3月6日航行在我国南海海域,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科学家用探雷器在南极发现36颗铁陨石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凯瑟琳·乔伊率领一支英国考察队带着军用探雷器去了南极,并在该仪器的帮助下发现36颗铁陨石。
中澳研究发现新的快速射电暴
中国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合作发现了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它发生时间早、能量高,将帮助天文学界增进对快速射电暴现象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