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淳研究员发现的,距今约2.28亿年的有喙龟类“中国始喙龟”化石,日前,在海南三亚首次与公众见面并永久收藏于筹建中的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会上说,世界级中国始喙龟化石落户筹建中的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有着特别的意义,博物馆对提高国民科普素质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化石散落在各地,但最终的出处应该是博物馆。通过博物馆收集材料也为科研也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而通过科研深入研发,才能体现其价值,更好地科普宣传工作,同时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周忠和院士(左)与筹建中的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负责人交流
据悉,中国始喙龟化石体长超过2米,出现于三叠纪晚期海相地层中。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有喙的龟类,但其上、下颌的后部仍保留有牙齿,呈现出龟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牙齿退化、角质喙产生”的过渡状态。龟类的口中没有牙齿,而是像鸟类一样代之以角质喙。令人不解的是,龟类所有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似乎是在大约2亿年以前“突然出现”的。长期以来,古生物学界无法在化石上,观察其奇妙特征的演化轨迹,尤其缺乏甲壳形成和牙齿消失的化石证据。
200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淳研究员在贵州西南地区发现了半甲齿龟化石,即一个具有牙齿和只有腹甲的龟,古生物学界自此开始对龟类的早期演化有了实质性了解。相关学术内容在今年8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已发表。2015年,李淳在筹建中的三亚海洋古生物博物馆藏品中注意到一件疑似原始龟类的化石,随即开展了研究,最终确认这是产自半甲齿龟化石层位之下7.5米处的更加古老的龟类。
李淳研究员正在向公众科普
在此基础上,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的学者们分析了世界不同地区全部重要原始龟类化石材料,确定了始喙龟在龟类早期演化中承上启下的系统位置,弥补了该类群系统发育中的重要空白。
此次活动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化石保护研究分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