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母牛”太空大爆炸事件揭秘
发生于去年年中的一次绰号为母牛的太空大爆炸事件,一直困扰着全球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现在,一个包括伦敦大学学院在内的多国科学家组
新型一氧化氮靶向递送系统可精准治疗血管病
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赵强教授与药学院沈杰副教授、程剑松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历时4年攻关,利用化学生物学凸凹互补原理设
阿尔茨海默症研究再获突破
本报北京1月14日电(记者赵永新)日前,由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分别在《自然》
350吨世界水电“巨无霸”诞生
近日,全球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电站使用的首个百万千瓦级水轮机组转轮,在东方电机白鹤滩转轮加工厂完工。这个高3 92米、直径8 62米、重达
“隼鸟2号”将于下月开始小行星采样
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JAXA)近日宣布,其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Hayabusa2)将于2月18日开始俯冲至其目标小行星龙宫(Ryugu)表面,开展首次采样
地磁北极过去四十年移动加快 导航模型须更新
由于地磁北极移动速度超出预期,世界地磁模型定于1月30日紧急更新,以确保出入北极圈附近的船只、飞机和潜艇导航无误。不少人依靠指南针辨
暗物质对黑洞阴影影响最显著
来自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消息,该台近期开展的“黑洞与暗物质相互作用”的系列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被准确复原
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怎样的灾难场景?近日,密歇根大学和布朗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年会上给出了答案:引起恐龙灭绝的希克苏鲁
2019年,暗物质搜索不停步
宇宙中藏着某种神秘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仅能通过它施加给宇宙万物的引力,得知它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暗物质”。
中国科考队首次在南极内陆冰盖测量绝对重力
1月5日拍摄的中国南极昆仑站。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新华社南极昆仑站1月10日电(记者刘诗平)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10日在南极昆仑站
袁隆平“超级稻”旱地覆膜直播三亚下种
水稻有机覆膜种植技术是指在可降解的覆膜上打孔,将芽谷直接播种的新型增产技术。 王晓斌 摄中新网三亚1月10日电 (记者王晓斌)眼下中国
月球两极解密:有冰吗?能建基地吗?
近日,嫦娥四号正式着陆月球背面,软着陆至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月球背面那么大,嫦娥四号为何安家在月球南极?关于月
宇宙碰撞或将地球甩出银河系
英国杜伦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撰文指出,大麦哲伦星云(LMC)可能在20亿年后与银河系相撞。
星云:见证恒星的生与死
锥状星云位于距离地球2500光年的麒麟星座,其庞大的尘埃柱内正在孕育新生的恒星。NASA天文词典功能强大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不但为天文学家们揭
宇宙碰撞或将地球甩出银河系
英国杜伦大学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联合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天文学顶级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撰文指出,大麦哲伦星云(LMC)可能在20亿年后
中子星探测器揭秘物质落入黑洞“恐怖瞬间”
英国《自然》杂志9日封面刊登的一项天体物理学研究称,在物质被黑洞逐渐吞没的过程中,X射线暴的演化会受到黑洞附近一个致密冕区的控制。这
天文学家再次探测到重复快速射电暴
英国《自然》杂志9日在线发表的一篇天文学论文,描述了迄今记录到的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FRB);在《自然》同时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介绍了
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测得空间碎片自转周期
曾在国内首次实现月球激光测距的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近日创造性地将单光子超导阵列探测器应用于空间碎片激光测距领域并取得成果,
美科学家找到细胞“燃料”输送新途径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7日在《自然·代谢》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一种名为Slc12a8的转运蛋白在细胞能量供应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原始行星圆盘旋转轴从内向外倾斜
内侧和外侧旋转轴的偏移呈倾斜结构的原始行星系圆盘想象图 日本国立天文台供图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与千叶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通过阿尔玛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