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年闯关,A股“入摩”终告功成:国际指数公司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不久前确认了234只A股股票被纳入MSCI指数体系,这一决定于6月1日起正式执行。
A股“入摩”是中国金融开放历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由其带来的利好,绝不仅限于部分增量资金入市(初步推算,因跟踪MSCI指数而流入A股市场的资金规模初期约为500亿元,占到目前日均成交额的10%左右),而是将更多体现在经由此举,倒逼A股市场加速完善。
A股“入摩”的倒逼效应,其实已经得到清晰呈现。譬如起自2014年3月,MSCI发布纳入A股计划路线图事宜以来,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在相关制度配套环节迅速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其中包括启动并且优化沪港通机制、对QFII和RQFII所得税政策予以明确、放宽单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上限并简化额度审批管理、就“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发布指引、明确 “证券权益拥有人”概念在法律体系中的有效性,等等。
预计这种倒逼效应在A股正式“入摩”后,将进一步波及到市场运行更深层次。譬如在基础性的市场整体氛围形成过程中,此前A股久遭诟病的痼疾之一就是,投资者往往过于关注股票的炒作题材,而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管理效率、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不太重视,由此导致内地股市不仅波动性远远高于全球其他主要股市,而且有研究表明,这种波动往往大幅度偏离经济基本面变动幅度。
如今随着A股“入摩”,新增追踪MSCI指数的资金主要来自被动型公募基金、养老保险等稳健型投资机构,这类机构的投资偏好通常更倾向于那些业绩良好、股息稳定、市值较大的蓝筹股票(此次入选的标的股就大多属于这类股票),因此,这将起码有助于逐步熨平内地股市过于激烈的反应过度与博傻成风。
此外,再譬如在价格发现这一资本市场最基本功能发挥环节,毋庸讳言,目前A股市场定价机制仍然存在诸多扭曲,而A股“入摩”后,按照此前其他市场“入摩”后的表现来推测,其与全球市场的联动性应该会出现显著提升;而这种联动性提升,将使得内地股市客观上具有了一个可盯住的(或者至少是可参照的)价格发现的“锚”,其总体估值水平将不得不逐渐向成熟市场看齐,实现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作用。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回顾中国此前40年闯关夺隘艰难历程,不难发现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中国不断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学习、适应国际规则并逐渐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中国内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改革过程与发展过程。而A股“入摩”作为这条重要经验的再次实践与扩展,完全有可能就此接获更强动力,加速自身完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