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了《关于将17种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乙类范围的通知》。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与平均零售价相比,平均降幅达56.7%。大部分进口药品谈判后的支付标准低于周边国家或地区市场价格,平均低36%。除去在价格上给患者“减负”之外,此次谈判的抗癌药均为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所必需的临床价值高、创新性高、病人获益高的药品。降价不降质,减负不减效,这对于广大癌症患者及家属来说,可谓是实实在在的福音。
医改这步棋,走得着实漂亮。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直击民生痛点,回应社会关切,可以说是既顺了民意,又赢了民心。
抗癌药是救命药,对癌症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但是,曾几何时,抗癌药也等于天价药。“谁家里一旦有个癌症病人,全家都会倾其所有,甚至整个家族都需施以援手”。今年九月,火爆了近两个月、成就了30亿票房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下线,但这部改编自现实的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思索余温却久未散尽。抗癌药为什么那么贵?能不能让癌症患者早用上、用得起抗癌药?这部电影的舆情热议直接引发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批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医改的一针催化剂。
可喜的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到今年5月1日起我国实际进口的全部抗癌药实现零关税,再到今天的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医改一直在前行,而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实在。17种抗癌药物通过谈判定价纳入医保目录,在保障患者用药、降低患者医药费负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褚福灵认为,根据药品定价的指导意见,竞争性药品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垄断性、专利期药品,通过谈判形成价格,不仅给患者“减负”,更是一次谈判定价的重要探索。在此次谈判的抗癌药中,以西妥昔单抗注射液为例,2017年的平均价格为4200元左右,谈判后的价格由4200元降到1295元,降价幅度达到69%,可谓是大大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医药费用负担。从“不敢生病”的绝望到“我有医保”的希望,这一变化,是改革带给百姓的最大红包。
政策好还须落实好。下一步工作,应该争取让群众尽早买到、用上这些降价后的抗癌药,这就涉及到各省招标平台的公开挂网、医疗机构的采购、临床医生的使用等各方面的加强协作。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褚福灵建议,由于这些药物虽然总体价格有一定降低,但价格水平总体较高,纳入医保目录后,必然对医保基金支付形成压力,因此,在谈判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同时,应相应采取缓解基金支付压力的综合措施,确保基金支付可持续。抓紧推进相关工作,才能让医改成果的红利切切实实地惠及广大癌症患者和参保人员。(央视网评论员 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