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需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改进宏观调控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理念、目标、方式和手段,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转变宏观调控理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宏观调控理念。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供给侧管理,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和人才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增强经济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协同性。
改进宏观调控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目标,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高质量发展所注重的发展质量、效益、效率等均属于慢变量,传统的短期逆周期总量调控方式很难适应对慢变量进行调节的要求,需要从长短结合、部门协调、期限匹配、统筹兼顾的角度加强对宏观调控框架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机制化安排,形成调控合力。应围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和过程调控;针对质量和效益等慢变量,通过设置过程性、措施性调控目标和调控方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推动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转向高质量发展。
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同时,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配套和相互支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效果。
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此,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的发展,而是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既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就要在保持经济运行处于中高速增长这一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向质变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要实现的目标也不相同。宏观调控既要着眼于取得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中长期谋划和安排;又要结合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时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投资可持续增长、出口稳定增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测度指标体系、考核方法和政策体系。但也应看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不是唯一的;各地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目标难以整齐划一。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既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防止“地区差异化”背离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也要结合各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采取定向化、差别化政策,引导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我们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持经济运行稳定、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在继续采用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指标的同时,加大人均国民总收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发展、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全社会负债率、营商便利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系统梳理现有政策,调整或废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坚持以标准提质量、以质量铸品牌,按照结构合理、先进适用、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创新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标准体系。既要防止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建设管理、政府服务等领域出现标准缺失,又要力求标准体系体现技术升级方向、位于市场竞争制高点,使标准体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管理手段。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加快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情况的统计,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业态的统计制度及统计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统计能力、统计质量和统计效率,为摸清现状、判断形势、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支撑。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关注高质量发展阶段绩效评价对象、内容、范围可能发生的变化,综合运用投入产出、资源消耗、劳动分配等绩效标准,从评价体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结果反馈等方面入手,统筹设计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高质量发展绩效。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对资源环境等薄弱环节和群众满意度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权重,突出考核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引导各地树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观。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改进完善分类差异化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特点,差别化设置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权重。
(作者分别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北科智库专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