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前景长期向好,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前进中的问题: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转危为机,就必须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新动能加快发展壮大。
营商环境比金子还珍贵。我国近年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哪里发展环境好、营商环境优,资本和项目就流向哪里。放眼全球,营商环境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从前一年的第七十八位跃升至第四十六位,提升了32位。事实上,无论是为了发展的需要,还是出于竞争的压力,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是一票否决的必答题。
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的关键在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做好“放”,就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思路从管得“多”转为管得“好”,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做好“管”,就是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特别在今天,层出不穷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既孕育着发展的新动能,也包含着不确定的潜在风险,因此监管上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削足适履,需要在包容审慎中帮助其成长壮大。做好“服”,政府就要转变观念,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用政府的“辛苦指数”,换来企业的“发展指数”。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到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我们看到各地的“放管服”改革都正在重塑着政府和市场关系。
“放管服”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改革的落地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在推进改革中,有人消极懈怠、固步自封,也有人背着思想包袱“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改革需要清除优化营商环境的“拦路虎”,需要各地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用制度保障解除党员干部的后顾之忧,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容错纠错机制既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划出“安全区”,也给依法办事、规范用权戴上“紧箍”,这样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才能让干部有定力、企业有信心。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必须认识到,经过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的转换只能进、不能退。只有充分释放“放管服”的改革红利,为人民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便利,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有力支撑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