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人民日报以整版发表了《三问区块链》及配套的专栏署名文章《抓住区块链这个机遇》(作者:北大光华金融科技实验室研究员窦佳丽)、《做数字经济领跑者》(作者:余建斌),此文一出,立即引起笔者朋友圈刷屏,既有币圈大佬“额冠相庆”,也有链圈人士“扬眉吐气”,还有监管人士表示担忧。
笔者同样在朋友圈上表示担忧,此文对于已经过于火热的但技术发展仍处于早期的区块链无疑是烈火烹油,并不利于区块链技术发展“脱虚向实”,更不利于在中央要求坚决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前提下缓释金融风险,为此,笔者不妨一吐长期积聚胸中的块垒,一吐为快。
001
每次金融危机都有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
尽管股灾不是这些媒体引起的,但对于股市泡沫过快积聚,投机风险迅速扩大是负有责任的。
一般情况下,媒体都会对投机大肆渲染,大部分媒体宣传是帮助投机开拓市场,也有一部分对投机持批评态度,有的则是两者兼顾,左右逢源。远了不说,就说2015年4月8日,某国家通讯社连发三文《4000点再现如何看待本轮A股上涨》、《政策红利释放催生改革牛期待成为健康牛》、《论第五代股民的自我修养》等力挺A股重上4000点,某中央权威媒体14天后发出《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股市立刻烈火烹油,在6月12日沪市攀上5178点后“音乐结束了”,随即就是让大家刻骨铭心的“股灾”和国家救市。
当然,这不是我国才有的现象,早在1791年南海泡沫中南海公司的股价“仅为”120英镑时,英国著名小说家Daniel Defoe严厉指责那些股票经纪商在制造泡沫,而当1720年南海公司股价达到1000英镑时,他却开始为股价辩护,他公开对股价的吹鼓手们表明了“公开的蔑视”,同时声称已经出售了所有的股票,但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他要么还在继续持有股票,要么受雇于南海公司,专门攻击那些竞争者。1873年,一位法国的记者写道:“给我30000法郎做广告,我可以负责为那些我能想象出来的最糟糕的企业募集股份”(参见C P.kindleberger《恐慌、惊恐和崩溃》(第六版))。
可见,即便到21世纪,媒体舆论对于投机、欺诈的关系仍旧紧密,也不难理解为何春节期间火爆得不行的“3点钟区块链”微信群及庞大的子群里有那么多媒体人在兴奋的附和、跟随甚至参与资本大佬、币圈大佬、技术极客们(联合)设下的“区块链”盛宴了。
除了媒体(人)直接“下海”,还有研究人员、学者利用自己对媒体的影响力误导政府、公众,甚至构成欺诈,俗称“托儿”。
远的还是不说了,震惊中外的e租宝庞氏骗局之所以危害如此之广,受害群众如此之多,除了其在权威媒体不惜重金大肆宣传外,还有不少学者为其摇旗呐喊,通过媒体撰文、媒体采访及出席商业论坛为庞氏骗局制造有利舆论,创造是似而非的“创新词汇”以为庞氏骗局编织精致的故事,更有甚者在e租宝团伙被抓获后,还在媒体上为他们喊冤洗地。
当然,国外的“托儿”也不少,2008年金融危机中倒闭后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收购的美林证券网络股首席分析师Henry Blodget的成名在于能够为很多互联网公司提出目标价格,这些目标价格经常为成为现实,这种股价预测能力很快使得他声名鹊起,在财经媒体中有着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但他在美林证券内部的邮件中表现出对公开荐股的不削一顾,最终使得他不得不离开证券业,但他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新的情况是自媒体的泛滥。尽管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已经发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但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开设具有新闻媒体性质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与APP,特别是媒体大V人士充分发挥个人影响力,为区块链造势,甚至个人主动推销区块链投资项目,与路演无异。当然,上述三种形式并不是独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形成完整的利益链条甚至复杂的网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