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不断取得突破,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挺进莫斯科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莫斯科地铁建设进程。莫斯科地铁建设规划很宏大,但动力不足,中国专家与技术人员带着新技术、新设备来帮助修地铁是很有益也是急需的,这也是两国在关系发展中能够赢得民心实实在在的举措。”在日前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的一场论坛上,记者多年的老朋友、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这样说。
“中国伙伴克服了种种不利于施工的困难”
由中国铁建承建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维尔纳茨基大街站至米丘林站隧道不久前贯通。“这是中国建设者在莫斯科承建的首个地铁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莫斯科的交通状况,为民众出行提供更多便利。”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视察项目工地时表示。
这条刚刚贯通的隧道去年6月开始施工,项目施工工序复杂,土壤构成与中国不同,且周边有大量建筑物,此外还需面对下穿运营车站、河流等复杂挑战,并经历了莫斯科创纪录暴雪天气的考验。在此情况下完成建设任务,展示了中国设备的优越性能,也体现了中国施工管理团队良好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中国伙伴克服了种种不利于施工的困难,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让我们非常敬佩。”地铁项目俄方总机械师奥尔洛夫称赞道。
每天运送旅客超过800万人次,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系统之一。
2017年,中国铁建获得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4.6公里线路建设合同,这不仅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建设中引进外国企业,也是中国技术、设备和施工团队首次挺进欧洲地铁市场。“中国企业在地铁建设方面掌握众多先进技术,因此竞标成功。”莫斯科市副市长利克苏托夫解释道。
与中国企业一起来到莫斯科的,还有一批中国设备。这5台第一次走向欧洲的盾构机在异国他乡有了当地的名字,玛利亚、波丽娜……这是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热播剧《爸爸的女儿们》中5个女儿的名字。如今,这5台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盾构机同时在地下穿梭,专门针对莫斯科地质与气象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俄罗斯进行施工最大的挑战是极寒的施工环境,这就要求盾构机整机关键部件的钢结构件均采用耐低温材料制作。为适应莫斯科当地的寒冷气候条件,中国铁建还开发了可耐零下20摄氏度低温的主驱动,并增加液压泵站、变频器等辅助加热系统,使设备完全适应俄罗斯的作业环境。
隧道在延伸,合作在拓展。今年4月,中国铁建与莫斯科工程设计院下属子公司签署莫斯科地铁新合同,线路长约6.4公里,将连通莫斯科中心城区与莫斯科市的科穆纳尔卡新城。此外,中国铁建今年年初还获得了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东段近3公里线路的盾构施工合同。建设过程中将采用10.8米大直径盾构机,这将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市场开展大直径地铁盾构工程。
莫斯科市副市长胡斯努林表示,中国建设者承建了莫斯科地铁项目中多个复杂区间,表现十分出色,“中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希望今后可以与中国伙伴开展更多合作”
如今,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共有工程管理和现场施工人员1000余人,中俄人员几乎各占一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曾到苏联学习建设地铁技术。苏联专家也曾在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设计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现在我们来俄罗斯修地铁,可以说是到了‘老师家’。”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经理薛立强说。
在日常工作中,俄方同行真切地感受到了中方的专业水准。“中方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成熟的施工和管理经验,推动了项目建设进程,让我们受益匪浅。”拥有30多年地铁施工经验的项目俄方总工程师瓦季姆·希茨科表示:“这一项目是俄中友好合作的又一范例。”
莫斯科工程设计院是地铁的设计与业主单位,院长加吉祖林曾前往中国考察学习。“中国工程的技术水平让人印象深刻,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着工程的推进,中俄双方有了更多层面的合作。今年2月,中国铁建俄罗斯公司设计部牵头完成了莫斯科地铁3个车站的设计,一次性获得莫斯科国家鉴定委员会的批复,这意味着中国公司的设计方案获得了俄罗斯国家最高设计管理机构的认可。
根据这一方案,米丘林站将以“中国风”形象亮相,梅花、云纹、中国红等元素为“最美地下宫殿”增添中国色彩。为了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呈现于米丘林地铁站,中国铁建的设计管理团队深入学习莫斯科地铁设计规范,联合北京城建设计院,引入中国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这是将中方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俄方的设计工艺优势紧密结合。促进了双方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了彼此在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中国铁建俄罗斯公司董事长蒙涛说道。
“中企不仅是建设者,也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未来,在莫斯科河沿岸配套设施建设、老工业区改造以及莫斯科新区建设上,俄中双方仍有很大合作空间。”胡斯努林表示,“希望今后可以与中国伙伴开展更多合作,不断为促进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关键词: 中国铁建承建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