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新网黑龙江新闻4月21日电(裴培 任忆南)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交接所车间翻译顾叶红今年43岁,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算起来今年已经是她从事货票翻译工作的第19年。
刚参加工作时让顾叶红印象最深的,就是办公室里那个巨大的“印章盒”。“比我还高一头,像桌子那么宽吧,”顾叶红说,“里面得有1000多个印章,所有货运代理公司的名字、货物品类、包装种类、危险等级,反正我们翻译俄方货票会遇到的常用字,都刻成印章,放在里面。”
这些印章,在没有计算机辅助工作的年代里,是翻译们的好帮手。为了减少他们手写译票的工作量、提高译票速度,拿到俄方来的货票,顾叶红他们就是一边翻译,一边找到对应的印章,将它盖在俄文上。借助这些印章,翻译一张票据,大概需要6分钟左右。
那时候翻译们最怕不小心将印章放错位置,下次再用时就要找个没完。碰到货票上的名称没有印章时,就得手写上去。一批货票有30份,把各类印章盖完一遍,顾叶红至少需要挥动手臂200次。每天的工作结束,她的右臂都会十分酸痛,而且沾满红色印泥。
2012年,满站开始使用计算机录入货票信息,印章盒和上千个印章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第二年,中欧班列开始从这里开赴欧洲,并且数量飞速增长。2020年7月,“95306数字口岸”系统正式投入应用,车站与海关、货代公司等部门实现网上信息共享。列车还没从俄方入境,翻译们就能拿到相关列车货物信息,可以先行译票。“‘数字口岸’系统非常智能,它储存了我们录入过的所有信息,一张货票调取出来,系统会自动识别并给出初步翻译,只有从来没出现过的品名、到站,才需要人工翻译。”顾叶红介绍,“现在数据库中的发到站、收发货人、品名信息已有62284条,翻译一张货票最多只需1分钟。”在“数字口岸”系统的帮助下,去年中欧班列过境最繁忙的时候,顾叶红一个班翻译过1200张货票。
从“印章盒”到“数字口岸”,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交接所的翻译们对提升通关效率的追求始终如一。 “十分荣幸能够见证口岸和中欧班列的飞速发展,我要以更专业的技术、更完善的服务,陪伴中欧班列走好下一个10年。”顾叶红信心满满地说。(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