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3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会上指出,科技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科技攻关有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进一步夯实,科技人才队伍软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创新。
赵英民说,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如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这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方法和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生态环境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好科技“利器”作用。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料图)
江西省副省长陈敏说,江西是一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高地,江西省委、省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陈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提出,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科技供给,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作为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之家,将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学术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作题为“双碳行动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报告。他提出“双碳”目标下美丽中国建设的多种碳减排路径,并表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是突破关键技术的创新,科技创新在未来的价值将大幅提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作题为“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十年成效、进展与展望”的报告。他指出,十年来,我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科技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继续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污染成因和科学规律的认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作题为“大气霾化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他介绍了大气霾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要在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型科研基础设施上加强投入,在大气环境领域加强健康研究模块,实施精细化的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策略,支撑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彤作题为“高原大气氧化性与人体健康”的报告。朱彤及其团队通过开展大气氧化性闭合实验,首次获得常驻人群及急进高原人群的健康数据和环境及生物样本,初步分析揭示了低压缺氧对急进高原人群的心肺健康及血液循环的影响。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作题为“重要生态空间靶向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他指出,近40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修复与建设工程,为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提出“少做外科手术 多做内里调剂”观点,针对重要生态空间采用靶向调节生态修复技术,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
在年会上,颁发了“202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共有56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45项、科普类奖1项;颁发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证书,48人、45人分别被授予荣誉会士、会士称号;复旦大学朱秀萍等10人获得“第五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中国环境科学》第六届编辑委员会主编团队、中国光大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获突出贡献单位(集体)。
据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是服务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的绿色开放共享平台。本届年会以“发展绿色低碳,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设置了53个分会场、593个学术报告,同期举办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展等。
(文中图片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