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浩瀚宇宙,茫茫无边,所幸,太阳系还有一个地球——我们,确实也只有一个地球;然而,地球上不仅仅只有一种生物。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达到80亿。联合国网站“80亿人口日”栏目介绍,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公共卫生、营养状况、个人卫生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寿命逐渐延长,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另外,一些国家的高生育率也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全球人口达到80亿,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时刻。
就在人类子孙满堂的时候,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2022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发现,自1970年以来,全球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9%。而早在201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就发现,在过去250年里,全球有近600种植物消失,而且灭绝速度比自然预测的速度快500倍。2019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平台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评估报告》称,目前有一百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些数字不是杜撰的,也并非哗众取宠——地球,如果最后仅仅剩下人类,不堪设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上各国共同签署《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为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联合国大会将其改为每年的5月22日。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为此,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大量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提高到74%。
2023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目前,聚焦于野外种群已极度稀少的物种。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自然界的动植物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故事,它们的命运,连接着人类的未来。从现在起,关注它们,保护它们,让未来的世界继续上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基于极小种群保护近20年的历程,中国部分极小种群已得到拯救保护,如弥勒苣苔由最初发现的640株增至2000株;野生华盖木由最初的52株,通过人工引种、繁育、回归自然等措施,已恢复至1.5万余株;黄梅秤锤树则繁育达2万多株。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种极小种群植物脱离了灭绝风险。
专家指出,保护极小种群不仅是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生境保护,还应主攻其繁育技术(常规与分子选育等),通过高效繁育,快速恢复种群数量,进行回归引种。更重要的是,极小种群保护应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沿,加强对濒危机制到繁育技术与恢复对策、公众意识和国际影响、极小种群的潜在经济价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毕竟,极小种群是最易丧失的生物资源之一﹐ 如果保护不够及时﹐ 其独特遗传信息、物种价值和生态功能将随之消失﹐ 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极小种群野生物种或濒危物种中最为代表的一个概念是“旗舰物种”,指某个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的珍稀濒危物种,其作用在于可促进社会对生物多样性及物种保护的关注。旗舰物种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保护水平和生物多样性的标杆,也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是珍稀物种中的“大明星”,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长江江豚、百山祖冷杉、银杉、白花兜兰等。我们以“旗舰物种”为标签,以其种群的保护来宣传对极小种群的保护,将会体现极小种群保护的“明星效应”,能更好地提高关注度和极小种群内涵的理解。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