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国航天员的首个“太空之家”——天宫一号迎来了它的海上葬礼。在2016年与地面失联后,科学家们无法点燃推进器来控制它再入大气层的位置。一年来,各国航天机构密切跟踪它的最新动态,但预测最终落点几乎不太可能。幸运的是,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遥远的南太平洋尼莫点附近,号称地球最寂寞之境,是退休的人造航天器最佳的落入区域。天空一号的许多前辈,就曾被人为控制,归葬此处,比如著名的苏联和平号空间站(MIR)。
根据英国天文科普作家David Whitehouse2017年年底为BBC撰写的文章,这片海底“公墓”安葬着260多个航天器残骸,大部分来自苏联和俄罗斯。
中国首个“太空之家”
2011年9月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设计寿命2年,实际在轨4年半,超期服役并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升空,两天后与天宫一号完成了“太空之吻”,标志着中国成功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载人航天关键技术。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进入天宫一号,成为了这个“太空之家”的第一批主人。他们在天宫一号里驻留了10天,圆满完成了手控交会对接等近30项在轨实验试验任务。
2013年6月25日,神舟十号三名航天员最后一次检查了天宫一号的每一个角落。指令长聂海胜在完成状态确认后,与已经进入飞船轨道舱的张晓光、王亚平一起,向天宫一号敬礼告别。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在天宫一号与地球完成“死亡之吻”的一个多月前,中国国际空间站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首次亮相,象征着天宫一号完成了火炬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