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小米新品类手机“小米Play”正式发售,每月自带10GB高速流量和无限制的3G流量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提速和互联网的普及,用户对于流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自带流量将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一大因素。这是小米Play的模式创新,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手机市场,想要从更深层次上打破这一行业的创新瓶颈,手机厂商必须加大技术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买流量送手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自带流量其实是小米手机自带一张小米流量卡,每月赠送10GB高速流量和无限3G流量,数据流量通道使用的是中国联通网络,手机是双卡双待,用户可以正常使用自己的卡,再叠加小米的流量卡一起使用。不过,购机一年后流量赠送自动取消,转为“吃到饱”的日租卡,用户可以自己选择继续使用或是弃用。
此款手机的推出,也是源于小米身兼手机厂商和虚拟运营商两个身份,在流量合作方面有所优势。据悉,“吃到饱”套餐月费为9元,全国语音0.1元/分钟,一个月流量达到20GB,限速1Mbps,到100GB就会断网。
简单来说,小米Play的模式很像合约机,相当于买一年流量免费获得一款手机。区别于以往合约机的一点是,小米Play并没有过去合约机那种繁琐的规则和长时间的最低消费要求。
在产经观察家、钉科技总编丁少将看来,小米手机自带流量的模式抓住了用户对流量需求大增这一痛点。根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目前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12.6亿,用户人均单日平均上网时长约5小时,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移动数据流量达5.79GB,“此外,毕竟视频和社交已经是4G和3G的典型应用场景,再加上小米Play本身售价不高,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行业瓶颈
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同质化严重,几乎是手机行业的“老大难”,各大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推出一些独特的功能或服务来吸引消费者,而小米将流量与手机结合,正是创新之一。
市场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且产品创新难以推动增长,预计2018-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2%。国内11月手机市场出货量3537万部,同比下降18.2%。
此外,消费者缺乏换机兴趣也是手机销量下滑的关键因素。丁少将指出,换新需求主导下的智能手机市场,产品的颠覆性创新缺乏,需求拉动力不足,主流品牌产品、营销、渠道等趋同,市场缺乏差异化亮点,对消费者难以形成购买刺激。
以今年各大品牌发布的新品为例,由于去年各大企业都跟风全面屏技术,但都未实现真正的全面屏,于是出现了今年的“刘海屏”、“水滴屏”;不管是OPPO、vivo还是华为,其实只是将“刘海”面积有所减少,并未解决摄像头隐藏的问题。
运营商世界网总编辑康钊说:“不管是主打拍照还是全面屏,都是老一套的卖点,激发不了用户的购买欲。”他补充称,手机价格在去年涨了很多,但消费的支出是有限的,这导致了手机销量下降。
消费者购机欲望下降也直接影响了换机周期。根据IDC的全球调研,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从2.5年上升至2.7年,其中,亚太区换机周期上升最为明显。以苹果手机为例,中国区换机周期从1.7年上升至2.7年。
破局需靠技术
对于小米的新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康钊认为,按照标准资费,运营商10GB流量套餐普遍在50元以上,一年下来流量费约为600元,如果用小米Play的售价减去流量费,相当于是花400多元买了手机,在这个流量需求大增的互联网时代,自带流量对消费者确实有一些吸引力,“如果用户有不限流量套餐,流量本身有富余,或者对流量需求并不是特别高,那小米Play就没有市场吸引力”。
至于这种模式会不会成为手机厂商未来产品的标配,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米在手机行业中是唯一拥有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品牌,推出过包括米粉卡等一系列流量产品,小米“买流量送手机”的模式可能像过去的NFC、全面屏等,搅动智能手机市场,引发形态的新一轮演进。
但在康钊看来,正因为小米本身是虚拟运营商,与中国联通合作,可以批发转售流量,结算方便,这种模式只有小米能操作。丁少将则认为,无论是对于小米还是其他品牌,推出这种玩法或者跟进并不难,难度在于能否持续运营用户。小米的一年期限也是在尝试。
不过,对于既有的手机创新瓶颈,丁少将指出,小米此次只是模式的变化,打破瓶颈更需要的还是技术能力。
5G是手机厂商的风口之一。根据规划,2020年将迎来5G大规模商用。此外,手机企业也在尝试其他的可能性。此前,在旧金山举行的开发者大会上,三星首次展示可折叠屏幕智能手机。也有消息称,华为可折叠手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显示面积最大可达8英寸。
5G真正普及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在这中间如果手机企业扛不住压力就可能被淘汰,在整体市场下滑的大环境下,手机企业需要做好三点:告别简单的规模思维,更加注重利润水平,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注重海外市场的拓展,尤其是在新兴国家市场实现尽早占位;中小品牌要强化差异化标签,尽量做到“小而美”,头部品牌要加强产业链的掌控力;加强软件和服务方面的运营能力,扩大硬件之外的营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