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市银行陆续发布年报并各自描绘对未来银行的愿景,作为占A股总市值近1/4的版块,银行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商业生态正在重构的形势下以何应对?金融服务的价值在未来如何体现乃至变现?
有人认为新霸主将诞生在金融科技型银行,也有人认为银行按运营类型划分是伪命题,从业者的才干配得上组织的野心才是王道。作者前不久与著名学者、知名媒体人、《伯凡时间》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讲人吴伯凡对话,了解他对未来金融的洞察,其中诸多观点颇为中肯。
在吴伯凡看来,今天的金融,其内涵与以往的机构性金融已经完全不同。如同新旧媒体之争,如今传统银行最大的问题是,其作为机构性金融,与新的互联网、“新金融”展开竞争。非传统金融机构如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开展的金融行为,动用庞大平台力量,实际上在吞噬原有的金融机构市场。其不仅吞噬既有的存量市场,还开辟了诸多增量市场,让传统金融机构倍受压力,某种程度上这是一场不对称竞争。但同时,互联网企业也有其局限性,在风控、牌照等问题上短板明显。
因此,未来金融剩者为王,剩下的最大可能,便是类似平安这样的金融企业,在互联网吞噬金融机构之前,它就对传统的金融机构进行重新定义并且转型到位。
一、未来的金融是泛金融,新零售的本质是智能零售
泛金融是一个总体趋势,所有的行业都变成金融业,社会的泛金融化现象明显,众多实体企业争先设立金融部门。一些有能力获取用户的身份、消费轨迹、行为习惯等翔实数据的非金融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Google等互联网公司,以战略联盟或独立运营的方式承担金融和准金融职能。金融企业的服务范围、内容也在泛金融化,如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切入医食住行玩方方面面的社会化场景服务,早已难以用单一类型来界定企业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