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
4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和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关情况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地点选在,主题聚焦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展示一家三甲公立医院如何发挥好“国家队”的示范带动作用。
远程医疗的概念最早被提出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院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势头向好。就在15天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同时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相关内容。
目前,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达百余家,远程医学协作网更是初步形成。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在发布会上表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定会让患者就医越来越便利,医生负担越来越轻,这一定是个大趋势。
中日医院示范先行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一直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上积极探索。
据孙阳介绍,在远程医疗方面,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级远程医疗中心,目前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近3000家医疗机构。自2015年以来,年平均远程会诊量超过5000例次,据不完全估算,累计为基层患者节约综合就医成本约7000余万元。
其次,在医联体建设方面,中日友好医院发挥在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等学科优势和技术辐射作用,牵头成立专科医联体,并逐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专科医联体建设。与此同时,还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教学查房、学术会议转播、线上技术培训、大型科研协同等业务。自2016年专科医联体成立以来,已经累计完成专科医联体内疑难危重症转诊2500余例、远程会诊985例、远程培训17期次、累计接收进修600人次。
在信息化便民惠民方面,医院通过对现有信息进行集成,多途径开发面向患者的信息通道,如APP、微信公众号等。孙阳表示,目前,在缴费、挂号、候诊、结果查询等功能上都已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了移动预约、移动分级诊疗、移动支付等举措,切实减少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让患者随时随地享受医院的前端服务。
未来,中日友好医院将通过利用4G以及5G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共享、管理,患者的安全管理等,实现医院更多流程的优化和管理的改进,方便患者就医。同时,对于一些在社区基层就诊的患者,也能很便利地通过互联网直接和大医院的专家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