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政协新任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到各位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打假,可算今年两会的热词之一。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加大打击力度、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之外,如何在技术上赋能加持,让新技术和新模式成为打假急先锋,也是代表委员较为关注的话题。
新态势加大打假难度
一方面,随着社交电商、微商的崛起,打假形势更为严峻。在过去的两年间,阿里巴巴与全国31个省份的执法机关、数以千计的全球品牌权利人开展线下打假合作,累计挖掘并捣毁制假窝点2870个,涉案金额近百亿元。另一方面,尽管人人喊打,但假货依然打而不绝。
“很多制售假案件中,或多或少都有惯犯、累犯,为什么?罚得太轻,利润太高!”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劳动南路派出所民警郝世玲说,警方在基层执法实践中发现,假货认定难,执法周期长、成本高。
依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销售假货超5万或违法所得超3万,才可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多数制售假分子反侦察意识强,且证据易销毁,电子证据难以认定,关键环节取证难度极大,直接导致很多制售假案件无法立案。此外,制假售假缓刑率高,即便处以罚金也远少于违法所得。
为此,郝世玲建议,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降低制假售假入刑门槛,让制假行为直接入刑。此外,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数字经济时代的打假新技术、新模式。
技术赋能+多元共治打假新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表示,中小企业由于体量和资本有限,在打击侵权假冒上缺乏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只能依靠传统的蹲点摸排方式,耗时耗力不说,还很难达到好的效果。为此,余留芬建议,采取共建打假共治系统的模式,从根源上解决假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晟航通广科贸有限公司经理孙昌隆则建议,应该推广假货甄别模型、语义识别算法、实时拦截体系等互联网防假货技术,探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知识产权效率、让制售假企业无处藏身。
“技术赋能+多元共治”或为假货治理这一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解法。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总监李溪涵表示,为了联合社会各界共同治理假货,阿里巴巴研发了12项专为打假而生、不断迭代的“打假黑科技”,最近还正式对外披露了打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大脑”。上亿个商品特征、百余个算法模型、微表情识别、异常营销动作预警……多年迭代升级而成的知产保护科技大脑已覆盖开店、商品发布、营销活动、消费者及权利人评价等各个商业环节,成为以阿里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阿里巴巴向执法机关累计推送超5万元起刑点的涉假线索1634条,协助抓捕涉案犯罪嫌疑人1953名,制售假生存空间遭到空前挤压。在新技术的帮助下,由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消费者、平台等各方共同组成的打假共治系统实现历史性闭环,“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或将成为现实。